資源描述:
《上博簡《容成氏》九州柬釋》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fèi)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上博簡《容成氏》九州柬釋[摘要]先秦文獻(xiàn)中,《禹貢》九州獨(dú)有梁州,《爾雅》獨(dú)有營州,《周禮·職方氏》獨(dú)有并州,《容成氏》九州不同于任何傳世文獻(xiàn),而較接近《職方氏》,簡文九州是一個獨(dú)立的系統(tǒng)。其南、北、西三方邊地的四州與傳世文獻(xiàn)較為相合,而處于黃淮平原及山東半島的五州則與傳世文獻(xiàn)差別較大。《容成氏》九州約形成于兩周之際或春秋前期?!度莩墒稀肥亲罱霭娴摹渡虾2┪镳^藏戰(zhàn)國楚竹書(二)》中簡數(shù)最多、篇幅最長的一篇,關(guān)于此篇的意義,整理者李零先生說:“篇中多存古史佚說,如:(一)簡文述禹分九州,九州之名”“異乎《尚書·禹貢》等書,”“是可
2、補(bǔ)古史之缺的寶貴材料?!盵1](第249頁)禹分九州見于第二十四至二十七簡,可連讀,為討論的方便,今抄錄如下(釋文用通行字):禹親執(zhí)枌(畚①)耜,以波(陂)明者(都)之澤,決九河之阻②,于是乎夾州、涂州始可處。禹通淮與忻(沂),東注之海,于是乎競州、莒州始可處也。禹乃通蔞與易,東注之海,于是乎藕③州始可處也。禹乃通三江、五湖,東注之海,于是乎荊州、陽州始可處也。禹乃通伊、洛、并里(瀍)、干(澗),東注之河,于是于〈乎〉敘州始可處也。禹乃通經(jīng)(涇)與渭,北注之河,于是乎虘州始可處也。簡文敘禹治水分九州,行文整飭,先敘疏理水道,后敘州
3、土可居,與《墨子》行文最為接近,《墨子·兼愛中》云:“古者禹治天下,西為西河漁(孫詒讓《閒詁》以為‘渭’之訛,下引孫氏說但加括弧,不另注明)竇,以泄渠孫皇(蒲弦澤)之水。北為防原泒,注后(召)之邸,嘑池之竇。灑為底柱,鑿為龍門,以利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東方(為)漏之(大)陸,防孟諸之澤,灑為九澮,以楗東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為江、漢、淮、汝,東流之,注五湖之處,以利荊楚、干越與南夷之民。”二者都是先敘水道治理,后敘治水功效。只不過《容成氏》以州土系水澤,分九州共六條,結(jié)構(gòu)結(jié)齊;《墨子》述水澤以及人民,居四方而三列,稍顯凌雜
4、。此段簡文的意義,誠如整理者所言,在于九州之名異于傳世之書。以下即以簡文為序,以自然川澤的位置,來推定九州之所在。夾州、涂州夾州和涂州,在簡文中對應(yīng)“明都”和“九河”?!懊鞫肌保妒酚洝は谋炯o(jì)》作“明都”,《詩譜·陳譜》作“明豬”,《禹貢》作“孟豬”,《爾雅》、《說文》、《墨子》、《左傳》均作“孟諸”,《漢書·地理志》(以下簡稱《漢志》)“序”作“盟豬”,梁國“睢陽”縣條下又作“盟諸”,《周禮·夏官·職方氏》(下簡稱《職方》)作“望諸”,鄭玄注:“望諸,明都也?!辟Z公彥《疏》:“按《禹貢》云:‘導(dǎo)柯澤,被明都’”。《水經(jīng)·禹貢山水
5、澤地所在》亦作“明都”,是《禹貢》或本作“明都”。明、孟、盟、望,都、豬、諸皆音近可通假。《禮記·檀弓下》“洿其宮而豬焉”,鄭玄注:“豬,都也。南方謂都為豬?!泵现T是先秦時期著名的澤藪,《爾雅·釋地》(下簡稱《釋地》)、《淮南子·地形訓(xùn)》、《呂氏春秋·有始覽》(下簡稱《有始》)都將“宋之孟諸”列為九藪或十藪之一。先秦時代孟諸不盡為水域,《左傳》文公十年、文公十一年、昭公二十一年均有“田孟諸”的記載。宋玉《對楚王問》:“鯤魚朝發(fā)昆侖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諸?!泵现T可以田獵,可以暮宿,可見還包括丘陵平地。其地在今河南商丘東北,接虞
6、城界。唐時還周圍50里,宋以后正當(dāng)黃河沖決漫流所在,所以很快就消失了。[2](第75頁)關(guān)于禹疏決九河,先秦史籍多有記載,除上引《墨子》外,還見于《孟子·滕文公上》、《荀子·成相》等書。《禹貢》導(dǎo)河,“至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薄稜栄拧め屗妨信e九河名為“徒駭、太史、馬頰、覆鬴、胡蘇、簡、絜、鉤盤、鬲津。”《漢書·溝洫志》載許商以為“古說九河之名,有徒駭、胡蘇、鬲津,今見在成平、東光、鬲界中。自鬲北至徒駭間,相去二百余里?!背善皆诮窈颖睖嬷菸鳌⒔缓涌h東,胡蘇在今河北東光東,鬲縣在今山東陵縣。余則未詳,是漢時已難詳明
7、其處。漢以后的解說頗為紛岐,今人劉起釪先生著《九河考》,歷考自漢至清關(guān)于九河的種種異說,又據(jù)上世紀(jì)70年代后期的自然地理學(xué)的考察成果,發(fā)現(xiàn)河北黑龍港地區(qū)存在九條古河道,從而將九河范圍限定在今河北衡水以東,滄州以南的地區(qū)。[3](第544-573頁)譚其驤先生亦將九河限定在河北巨鹿、束鹿以東的河北平原上,稱“這里從新石器以至春秋時代,極少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是一個巨大的空白地帶,正是古九河之地。”[4](第48-64頁)史念海先生雖引清人汪中之說,以為九河乃是泛指許多分支河道,但其地理范圍亦在黃河下游河口三角洲地區(qū)[5](第62-63頁)
8、,與譚、劉二氏略同。要之,古九河當(dāng)不出今河北巨鹿、束鹿以東,衡水、靜海以南,山東陵縣、慶云以北的平原地帶。以地理度之,簡文“明都”當(dāng)屬涂州,“九河”則屬夾州。“涂”字下從口,當(dāng)系戰(zhàn)國文字中的飾筆或繁化,[6](第197頁)其字或作“塗”,與“徐”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