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之我見》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應用文檔-天天文庫。
1、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之我見一、創(chuàng)設和諧氛圍,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愉悅、和諧、民主、寬松的環(huán)境,有利于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探求新知。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我學習的機會,使學生在自我表現的過程中增強信心。如在講季羨林的《永久的悔》一文時,我讓學生談他將來如何孝敬父母時,一個學生說:“我長大后找個溫馴的好媳婦,不和媽媽吵嘴?!痹捘┱f完,惹得同學們大笑起來。這樣的回答在常人看來似乎有點離譜,但我還是表揚了這個學生,夸他有孝心。這樣既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心,也創(chuàng)設了和諧的教學氛圍,激勵了學生的主動參與。
2、如果這一問題在課堂上處理不好,必然影響到學生的積極參與。二、整體感悟,促進認識人們平時感知的對象是由許多部分組成,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是人們并不是把對象感知為許多個別的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其視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這說明人的知覺有整體性的特點。比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這是一幅和諧完整的秋色圖,它化景物為情思,表達了天涯孤客的旅情懷。它的美不是以單個孤立的形象如枯藤、老樹、昏鴨、瘦馬等體現出來的,而是由幾幅畫面綜合起來變成統(tǒng)一完整的形象和意境體現出來的。如果孤立去欣賞這一和諧完整畫面中的
3、某個形象,它們并不美,一定要顧及全篇,從作品的整體出發(fā),透過完整的藝術形象去認識它。這樣通過對文章的整體把握、感悟,能更有效地讓學生進入到課文的學習中。三、以讀帶講,獲得認知朗讀是把書面的無聲語言轉化為聲請并茂的有聲語言,是眼、口、耳、心并用,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朗讀,能幫助讀者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理清的思路及文章的脈絡,體會的思想感情。中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文章,如果教師有目的地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受,產生強烈的語感,從而獲得認知。四、品味語言,培養(yǎng)分析能力閱讀文章,要抓住
4、文章最重要的語言(文眼),就抓住了全文的基調。抓住文眼進行講讀教學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重點、難點,字、詞、句和篇章的教學自然也就被帶動起來了,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魯迅的《孔乙己》一文的文眼是:“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贝司浔砻骺滓壹旱奶厥馍矸荨暮染频姆绞娇芍洕毨?、社會地位低下;從穿著打扮可知他愛擺讀書人的臭架子,不愿與“短衣幫”為伍,前后的矛盾暗示了人物命運的悲慘,文章前有說明后有呼應,題旨一目了然。古人說:“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
5、進?!庇幸蓡?,才有學習的內驅力。人類的思維活動往往是由于要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而引發(fā)的。課堂上要讓學生思,必先教有疑。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啟發(fā)想象,鼓勵他們敢想、敢疑、敢問,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進而進行發(fā)現的問題教學,激勵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如閱讀了《小鹿的玫瑰花》一課時,學生提問:“剛開始鹿弟弟為什么說玫瑰花白栽了?后來為什么又說玫瑰花沒有白栽呢?”學生提出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讀書,互相議論,自主探索解決。這種教學即真正達到以學生的問題不斷提出為教學的開始,至學生鍥而不舍地解決問題為成功的歸宿
6、,對教學十分有效。2.以境激趣在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特點運用電教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氣氛,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從而情緒高漲、興趣倍增。例如我在上《泉水》一課時,播放了課件《泉水》,讓學生觀其形,聞其聲。整節(jié)課,學生始終處在欣賞、品評、回味的亢奮之中,教學效果也很好。3.以動激趣。學生有喜歡自我表現的心理特征,對自己所扮演的文中角色很感興趣。因此,我根據課文特點,順應學生的迫切需求,創(chuàng)設表演良機,促進學生深化感情認識,具體形象的理解課文。如上《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課時,我讓學生分別扮演五歲的薩沙和她的媽
7、媽,學生將自己對課文的初步理解通過語言和動作表現出來,這樣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加深了課文的理解。總之,語文教學中,我們還應該積極探索,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作用,定能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語文課教學中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