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駐馬店市環(huán)際大聯(lián)考“逐夢計劃”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階段考試三歷史Word版含解析.docx》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環(huán)際大聯(lián)考“逐夢計劃”2023~2024學年度高二第一學期階段考試(三)歷史試題(試卷總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學校、班級、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禮記》記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先罰而后賞,尊而不親……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這說明西周統(tǒng)治者的政治理念相比較于商朝()A.不再尊崇上天鬼神B.重視加強中央集權C.更加重視民心向背D.重視儒家思想的作用2.1944年6月6日邊區(qū)政府發(fā)布的《關于普及調解、總結判例、清理監(jiān)所指示信》中指出:“百分之九十以上,甚至百分之百的爭執(zhí),最好都能在鄉(xiāng)村中,由人民自己來調解解決。”該法令的實施()A.體現(xiàn)了司法程序公正B.重塑了傳統(tǒng)鄉(xiāng)村社會結構C有利于增強民眾民主意識D.確立了基層民眾自治模式3.司馬光對王安石變法評論說:“天地所生財貨百物,止有此數,不在民則在官,此不過設法陰奪民利,其害甚于加賦,乃桑羊弘欺武帝之言,司馬遷書之,以譏武帝之不明耳,豈可據以為實?”司馬光在此強調了王安石變法()A.增加百姓的經濟負擔B.并未達到富國強兵目的C.沒有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D.欺瞞皇帝,削弱皇權4.我國古代的官吏考核,始于秦漢,熟于唐代。對官員的定期考核,稱為“考課”。秦代的考課是通過上計制度進行的,郡國匯總地方一年來的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盜賊多少上報中央,由御史參與審核記簿;唐代則規(guī)定,國家官員的考績由吏部下設的考功司專門負責。這種變化反映了唐代()A.官僚政治形成B.行政效率提高C.中央集權得到加強D.官員腐敗嚴重 5.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該法明確規(guī)定:“錄用擔任主任科員以下以及其他相當職務層次的非領導職務公務員,采取公開考試、嚴格考察、平等競爭、擇優(yōu)錄取的辦法?!?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修訂版里修改為:“錄用擔任一級主任科員及其相當職級層次的公務員,采取公開考試、嚴格考察、平等競爭、擇優(yōu)錄取的辦法”這些規(guī)定()A.借鑒了西方的文官制度B.完善了公務員任用管理機制C.確保了公務員隊伍的廉潔自律D.確立了黨管干部的根本原則6.北魏孝明帝時期,發(fā)生了一樁宮廷血案:孝明帝的姑姑蘭陵長公主被她的丈夫即駙馬劉輝暴力毆打,腹中胎兒夭折,不久后長公主死去,兇手劉輝畏罪潛逃。宮廷發(fā)生這樣一樁慘案,靈太后一方認為,案犯劉輝犯下了“謀反罪”,理應嚴厲懲處。但最后根據北魏《斗律》“祖父母、父母忿怒,以兵刃殺子孫者五歲刑,毆殺者四歲刑,若心有愛憎故殺者,各加一等”,劉輝只是殺死骨肉,應定為墮殺親子罪,僅適用徒刑。這一1500年前的司法審判體現(xiàn)出()A.北魏時期司法程序公正B.魏晉統(tǒng)治者強調以法和刑治國C.中華法系的最終形成D.儒家思想融入律令內容7.“七宗罪”這個概念來源于西方天主教,指的是會引起人們犯下諸多罪惡的七種重大罪行,一切罪行都是由七種原罪引發(fā)而成的?;浇虝鶕乐爻潭葘⑷祟悙盒杏筛叩降头譃槠咦冢窗谅?、嫉妒、暴行、懶惰、貪婪,暴食和色欲。下列項中,對此解讀最準確的是()A.推動了文化教育的發(fā)展B.推動了西方法律的發(fā)展C.體現(xiàn)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訴求D.基督教的宗教倫理和教化作用強化了教會對人們的控制8.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平定東突厥后,將頡利可汗所屬之地分為了六個州,東置云中都督府,西設定襄都督府,并任命該族首領為都督或刺史,統(tǒng)率原來的部眾,同時允許世襲其職。這一做法()A.推動了中原文化的傳播B.擴大了唐王朝的統(tǒng)治疆域C.利于鞏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D.加強了中央對邊疆的直接管轄9. 1815年的維也納體系是以大國協(xié)調、歐洲均勢為特征的國際關系體系,此后外交制度進一步發(fā)展,但是西方各國在國際法應用中實行雙重標準,導致國際沖突不斷,最終引發(fā)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一戰(zhàn)結束后,戰(zhàn)勝國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成立了國際聯(lián)盟,有學者指出:“1919年的調停者決意不去重復他們1815年的先驅者們所犯的錯誤”。作者意在說明()A.一戰(zhàn)后國際法得到了普遍認同B.20世紀的國際體系是19世紀的延續(xù)C.國際法朝著相對合理的方向發(fā)展D.國際聯(lián)盟有效維護了世界和平10.1950年,鄧小平在《關于西南少數民族問題的講話》中指出,“共同綱領規(guī)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qū),應實行民族的區(qū)域自治?!薄吧贁得褡宓氖聭斢伤麄冏约寒敿?,這是他們的政治權利”“如果我們只給人家一個區(qū)域自治的空頭支票,……這是不行的?!笨梢?,鄧小平()A.系統(tǒng)闡釋了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理念B.強調發(fā)展少數民族地區(qū)經濟的重要性C.以民族團結作為政府工作的重心D.強調民族區(qū)域制度是中國處理和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治制度11.中國古代銅錢上通常鑄有文字。從秦朝到隋朝,銅錢上鑄造的基本都是記載錢幣數量,如“半兩”“五銖”等。但是唐初鑄行“開元通寶”錢,此后銅錢大都以“通寶”“元寶”命名。自北宋其形成慣例,新鑄銅錢上統(tǒng)一鑄當時的年號,如宋朝的“淳化元寶”,明清的“乾隆通寶”等。由此可知,銅錢上鑄有文字()A.有利于商業(yè)貿易的發(fā)展B.確立銅錢成為當時唯一流通的貨幣C.有較高的歷史價值D.體現(xiàn)了統(tǒng)治者對于經濟的控制12.新中國成立后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先后歷經5次調整。下圖變化表明()A.個稅起征點越高,高收入者受益越多 B.個稅征收制度更加完善C.國民生產總值極大增長D.國民貧富差距基本消除13.一本史料筆記中記載著古代某一賦稅制度:“以各色丁糧均派入各邑地糧之內,無論紳衿富戶,不分等則,一例輸將”。下列記載與這個賦稅制度相符的是()A.“有田則有租,有身則有庸,有戶則有調”B“將人丁攤入地畝,統(tǒng)歸地畝條編”C.“悉并為一條,皆計畝征銀,折辦于官”D.“戶無主客,以現(xiàn)居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14.《大明律》規(guī)定:“凡鰥寡孤獨及篤廢之人,貧窮無親屬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應收養(yǎng)而不收養(yǎng)者,杖六十。若應給衣糧而官吏克減者,以監(jiān)守自盜論”。這反映了明朝()A.保障了社會弱勢群體的生存B.踐行民本思想防止貧富分化C.統(tǒng)治者重視維護社會穩(wěn)定D.形成了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15.1601年英王室通過了《伊麗莎白濟貧法》,法律規(guī)定:救濟辦法因人而異,凡年老及喪失勞動力的,在家接受救濟;貧窮兒童則在指定的人家寄養(yǎng),長到一定年齡時送去作學徒;流浪者被關進監(jiān)獄或送入教養(yǎng)院。1834年,英國通過《濟貧法修正案》,該法規(guī)定:從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對濟貧院外所有壯年男子的救濟。英國政府這樣做表明()A.通過修正案減少國民懶惰行為B.為了維持資本主義自由勞動力市場C.民主化程度日益提高D.社會保障加重了國家的財政負擔16.冰島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項目世界領先,實行免費教育,免費醫(yī)療,甚至住房也都是免費的。然而2008年10月6日,冰島總理宣布,國家可能將要破產,冰島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宣布“破產”的國家,這就是“冰島危機”。這則材料表明()A.過度社會保障會導致國家破產B.福利國家使人失去競爭意識C.高福利制度會降低工作效率D.過度的社會保障加重政府財政負擔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第17題14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4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傳統(tǒng)中國,邊疆是尚未或者正在馴化中的地方,邊疆問題其實是央地關系的次生形態(tài)。從唐至宋,我們看到了兩種邊疆問題的解決方案,以及它們的實施結果。一種是唐代的藩鎮(zhèn)模式。藩鎮(zhèn)節(jié)度使本來是中央派出的邊防統(tǒng)兵官,后來勢力膨脹,引發(fā)了安史之亂。在唐朝之后的宋朝,對藩鎮(zhèn)模式失敗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解決方案是建立了一個極端的分權模式?!幾在w冬梅《法度與人心:帝制時期人與制度的互動》材料二:設置宣政院……負責處理民族和宗教事務,這些機構的設置有利于國家的統(tǒng)一。行省制度的確立,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調整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在邊遠民族地區(qū)設置宣慰司、宣慰司都元帥府等,這些機構的官員中,更多的是當地民族首領人物……中國歷史上的土司制度,由元代始?!幾园卒撝骶帯吨袊沃贫仁贰罚?)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宋時期邊疆治理方案的利弊。(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元朝地方管理制度產生的影響。(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古代中國地方管理制度對當代中國國家治理的啟示。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唐律疏議》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條,其篇名為:名例、衛(wèi)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其內容特別重視“孝”,要求維護“孝”的律文有幾十條。自遼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條基本上都以唐律為藍本。古代朝鮮、日本、越南等國的立法,多半從模仿唐朝法制而來?!獡婿戎骶帯吨腥A文明史》整理材料二:南宋年間一出典人想在土地典出多年后以原價贖回,而求贖時貨幣已大為貶值,典主不同意,因而成訟。當時法定必須采用紙幣交易,法官胡穎判曰:“法意、人情,實同一體,徇人情而違法意,不可也;守法意而拂人情,亦不可也?!庇谑桥袥Q出典人以出典時的銅錢回贖。——譯自《名公書判清明集》根據材料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相關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前期實行的基本賦役制度是租庸調。據《通典》記載,天寶十四年(755年)全國總人口為52918309人,其中不負擔租庸調的竟有44700988人之多。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觀察使及州縣長官,據舊征稅數及人戶土客定等第錢數多少,為夏、秋兩稅。其鰥寡惸獨不支濟者,準制放免。其丁租庸調,并入兩稅?!眱啥惏磻舻日麇X,按田畝征米粟,租庸調和其他雜稅一概并入兩稅,即所謂“租庸雜徭悉省”,改變了過去“旬輸月送無休息”的情況。行兩稅法后,“輕重之權始歸于朝廷”。 ——摘編自張帆著《中國古代經濟簡史》材料二:為了穩(wěn)定稅收,清政府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國丁銀額為準,以后額外增丁,不再征收丁銀。到雍正時,采取“攤丁入畝”的征收丁銀辦法,把固定下來的康熙五十年的丁銀,以與具體丁戶相脫離的方式全部攤入田賦銀中征收,稱為“地丁制”,確保了國家財政收入?!幾灾旖B侯主編《中國古代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代兩稅法實施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政府“攤丁入畝”的目的,并對其進行簡要評價。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鴉片戰(zhàn)爭后,在內憂外患的打擊下,農村社會的權力組織趨向解體。進入20世紀,清王朝推行新政,傳統(tǒng)的鄉(xiāng)里制度、保甲制度被鄉(xiāng)鎮(zhèn)地方自治取代。1909年清政府頒行的《城鎮(zhèn)鄉(xiāng)地方自治章程》等,列舉了鄉(xiāng)鎮(zhèn)“自治事務”,包括學務、衛(wèi)生、道路農商事務、善舉(救貧事業(yè)、育嬰等)、公共事業(yè)、籌集款項等,并規(guī)定:議員由選民自由選舉,議決問題取決于多數;會議非有議員半數以上到會,不得議決;設立議事會與董事會,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制約;“不識文字者”不得為選民……真正重要的國家賦稅、行政司法、警政等核心權力,仍嚴格把控在朝廷手中,絕對不允許鄉(xiāng)鎮(zhèn)自治機構插手。——摘編自蔣楠《歷史視野下的中國鄉(xiāng)村治理》材料二:改革開放以來,村民自治最突出的進展是實行“海選”,即村主任領導人完全由村民提名和選舉產生?!昂_x”是授權機制的一大突破,即村委會干部的權力由本村村民所授予,從機制上保證干部更好地為村民負責和服務。當村主任由指定候選人和上級派定候選人變?yōu)榇迕裰苯犹崦瓦x舉村主任后,實際執(zhí)掌村莊公共權力的村黨支部書記的選舉方式由少數黨員選舉的方式受到沖擊。為此,在一些地方,村支書實行“兩票制”和“兩推一選”制,其共同特點是擴大村黨支書的民意基礎。中央甚至提倡先選村主任,選不上村主任就不要再參加選村支書了?!幾孕煊隆痘鶎用裰鳎荷鐣髁x民主的基礎性工程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基層民主的發(fā)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晚清鄉(xiāng)村治理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晚清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基層治理,分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基層民主建設帶來的啟示。 環(huán)際大聯(lián)考“逐夢計劃”2023~2024學年度第一學期階段考試(三)高二歷史試題(試卷總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學校、班級、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禮記》記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先罰而后賞,尊而不親……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边@說明西周統(tǒng)治者的政治理念相比較于商朝()A.不再尊崇上天鬼神B.重視加強中央集權C.更加重視民心向背D.重視儒家思想的作用【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商和西周時期中國。據材料“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可知商朝統(tǒng)治重視鬼、神,神權色彩濃厚,借助神權強化統(tǒng)治,周人則“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也即尊崇禮法,貴尚施惠,雖然敬奉鬼神但更重視百姓,反映了西周統(tǒng)治者重視民心向背,C項正確;周人“事鬼敬神”而非不再尊崇上天鬼神,排除A項;商周時期還沒有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排除B項;儒家思想產生于春秋末年,排除D項。故選C項。2.1944年6月6日邊區(qū)政府發(fā)布的《關于普及調解、總結判例、清理監(jiān)所指示信》中指出:“百分之九十以上,甚至百分之百的爭執(zhí),最好都能在鄉(xiāng)村中,由人民自己來調解解決?!痹摲畹膶嵤ǎ〢.體現(xiàn)了司法程序公正B.重塑了傳統(tǒng)鄉(xiāng)村社會結構C.有利于增強民眾民主意識D.確立了基層民眾自治模式【答案】C【解析】【詳解】 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本質題、影響題。時空是:1944年(中國)。據材料“百分之九十以上,甚至百分之百的爭執(zhí),最好都能在鄉(xiāng)村中,由人民自己來調解解決”可知,在民事糾紛中,注重讓民眾參與自己來調解,有利于增強民眾民主意識,C項正確;司法程序是法律規(guī)定的解決案件爭訟的步驟和方法,而材料強調的是民事糾紛中注重民眾參與調解,對調解的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中體現(xiàn)的是陜甘寧邊區(qū)政府創(chuàng)新民事糾紛調解方式,沒有提到社會結構的變化,排除B項;我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確立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排除D項。故選C項。3.司馬光對王安石變法評論說:“天地所生財貨百物,止有此數,不在民則在官,此不過設法陰奪民利,其害甚于加賦,乃桑羊弘欺武帝之言,司馬遷書之,以譏武帝之不明耳,豈可據以為實?”司馬光在此強調了王安石變法()A.增加百姓的經濟負擔B.并未達到富國強兵目的C.沒有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D.欺瞞皇帝,削弱皇權【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中國)。據本題材料“天地所生財貨百物,止有此數,不在民則在官,此不過設法陰奪民利,其害甚于加賦”可知,司馬光認為王安石變法并沒有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反而加重了百姓負擔,A項正確;題干中的“天地所生財貨百物,止有此數,不在民則在官”等信息可知,作者強調王安石變法未達到富國的目的,但與強兵無關,排除B項;王安石變法的目的是富國強兵,而富國強兵是順應歷史潮流的,排除C項;題干沒有涉及到削弱皇權的任何內容,排除D項。故選A項。4.我國古代的官吏考核,始于秦漢,熟于唐代。對官員的定期考核,稱為“考課”。秦代的考課是通過上計制度進行的,郡國匯總地方一年來的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盜賊多少上報中央,由御史參與審核記簿;唐代則規(guī)定,國家官員的考績由吏部下設的考功司專門負責。這種變化反映了唐代()A.官僚政治形成B.行政效率提高C.中央集權得到加強D.官員腐敗嚴重【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可知,秦朝時期考核是地方匯總,御史審核的,唐朝時期考核官員的部門則是中央吏部的考功司專門負責,說明唐朝中央集權得到強化,C項正確;官僚政治始于秦代,排除A項;材料主旨強調從漢朝到唐朝負責官員考核的部門由地方轉移到中央,說明中央加強了對官員的控制,“行政效率提高”的說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官員的考核成績關系到官員的升遷與降黜,官員腐敗與官員的監(jiān)察制度有關,排除D項。故選C項。 5.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該法明確規(guī)定:“錄用擔任主任科員以下以及其他相當職務層次的非領導職務公務員,采取公開考試、嚴格考察、平等競爭、擇優(yōu)錄取的辦法。”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修訂版里修改為:“錄用擔任一級主任科員及其相當職級層次的公務員,采取公開考試、嚴格考察、平等競爭、擇優(yōu)錄取的辦法”這些規(guī)定()A.借鑒了西方的文官制度B.完善了公務員任用管理機制C.確保了公務員隊伍的廉潔自律D.確立了黨管干部的根本原則【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15年、2018年(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2005年和2018年的錄用規(guī)定上來看,從一級科員到其他各層次的科員以及相關規(guī)定說明我國在公務員錄用上的規(guī)定越來越完善,說明我國在不斷完善公務員任用管理機制,B項正確;材料無法判斷與西方文官制度的關系,排除A項;材料只有公務員的錄取辦法,沒有公務員的監(jiān)察與考核內容,無法保證其廉潔自律,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公務員選拔和任用制度,不是黨管干部的原則,排除D項。故選B項。6.北魏孝明帝時期,發(fā)生了一樁宮廷血案:孝明帝的姑姑蘭陵長公主被她的丈夫即駙馬劉輝暴力毆打,腹中胎兒夭折,不久后長公主死去,兇手劉輝畏罪潛逃。宮廷發(fā)生這樣一樁慘案,靈太后一方認為,案犯劉輝犯下了“謀反罪”,理應嚴厲懲處。但最后根據北魏《斗律》“祖父母、父母忿怒,以兵刃殺子孫者五歲刑,毆殺者四歲刑,若心有愛憎故殺者,各加一等”,劉輝只是殺死骨肉,應定為墮殺親子罪,僅適用徒刑。這一1500年前的司法審判體現(xiàn)出()A.北魏時期司法程序公正B.魏晉統(tǒng)治者強調以法和刑治國C.中華法系的最終形成D.儒家思想融入律令內容【答案】D【解析】【詳解】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南北朝時期中國。據材料,關于駙馬劉輝暴力毆打,致使腹中胎兒夭折,應該如何定罪,靈太后一方認為,劉輝犯下了“謀反罪”,但最后的裁定是,蘭陵長公主的第一身份應該是劉輝的妻子,然后才是北魏公主,劉輝只是殺死骨肉,應定為墮殺親子罪,也即以儒家“夫為妻綱”的倫理為標準來判案,體現(xiàn)儒家思想融入律令內容,D項正確;材料主要涉及司法定罪的依據,而非程序,排除A項;材料中關于懲處謀反和殺子孫者的法律歷代封建王朝都有類似規(guī)定,僅憑此不能斷定“以法和刑治國”,魏晉統(tǒng)治者仍是以儒家思想治國,排除B項;《唐律疏議》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排除C項。故選D項。7.“七宗罪”這個概念來源于西方的天主教,指的是會引起人們犯下諸多罪惡的七種重大罪行,一切罪行都是由七種原罪引發(fā)而成的?;浇虝鶕乐爻潭葘⑷祟悙盒杏筛叩降头譃槠咦?,即傲慢、嫉妒、暴行、懶惰、貪婪,暴食和色欲。下列項中,對此解讀最準確的是()A.推動了文化教育的發(fā)展B.推動了西方法律的發(fā)展C.體現(xiàn)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訴求D.基督教的宗教倫理和教化作用強化了教會對人們的控制【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歐洲)。據材料“基督教會根據嚴重程度將人類惡行由高到低分為七宗”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基督教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宗教倫理和教化強化對人精神的控制進而控制人的行為,D項正確;材料僅涉及到基督教會對于人類惡性劃分等級的內容排序,體現(xiàn)了基督教的宗教倫理和教化對人們的控制作用,沒有體現(xiàn)對文化教育的作用,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xiàn)對法律發(fā)展的推動作用,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到基督教會對于人類惡性劃分等級的內容排序,沒有體現(xiàn)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訴求,排除C項。故選D項。8.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平定東突厥后,將頡利可汗所屬之地分為了六個州,東置云中都督府,西設定襄都督府,并任命該族首領為都督或刺史,統(tǒng)率原來的部眾,同時允許世襲其職。這一做法()A.推動了中原文化的傳播B.擴大了唐王朝的統(tǒng)治疆域C.利于鞏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D.加強了中央對邊疆的直接管轄【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影響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據題干信息可知,唐朝平定東突厥后,在當地設置羈縻性質的的府和州,任命少數民族首領為都督或刺史,有利于政府加強對原東突厥地區(qū)的控制,鞏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C項正確;題干未提及唐太宗在原東突厥地區(qū)傳播中原文化,排除A項;材料所述為唐朝在已有疆土的管理措施,而非對外擴張和開疆拓土,排除B項;“直接管轄”與“任命該族首領為都督或刺史”“允許世襲其職”等相悖,排除D項。故選C項。9. 1815年的維也納體系是以大國協(xié)調、歐洲均勢為特征的國際關系體系,此后外交制度進一步發(fā)展,但是西方各國在國際法應用中實行雙重標準,導致國際沖突不斷,最終引發(fā)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一戰(zhàn)結束后,戰(zhàn)勝國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成立了國際聯(lián)盟,有學者指出:“1919年的調停者決意不去重復他們1815年的先驅者們所犯的錯誤”。作者意在說明()A一戰(zhàn)后國際法得到了普遍認同B.20世紀的國際體系是19世紀的延續(xù)C.國際法朝著相對合理的方向發(fā)展D.國際聯(lián)盟有效維護了世界和平【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9年(世界)。據材料“1919年的調停者決意不去重復他們1815年的先驅者們所犯的錯誤”結合所學知識,空前慘烈的一戰(zhàn)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zhàn)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推動了“1919年的調停者”努力避免“1815年的先驅者們所犯的錯誤”,從而推動國際法朝著相對合理的方向發(fā)展,C項正確;“普遍認同”不合史實,與一戰(zhàn)后列強對殖民地半殖民地普遍實行“委任統(tǒng)治”相悖,排除A項;“延續(xù)”不合史實,應為“修正”,排除B項;一戰(zhàn)后的國聯(lián)并沒有有效維護世界和平,排除D項。故選C項。10.1950年,鄧小平在《關于西南少數民族問題的講話》中指出,“共同綱領規(guī)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qū),應實行民族的區(qū)域自治。”“少數民族的事應當由他們自己當家,這是他們的政治權利”“如果我們只給人家一個區(qū)域自治的空頭支票,……這是不行的?!笨梢姡囆∑剑ǎ〢.系統(tǒng)闡釋了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理念B.強調發(fā)展少數民族地區(qū)經濟的重要性C.以民族團結作為政府工作的重心D.強調民族區(qū)域制度是中國處理和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治制度【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0年(中國)。據材料“少數民族的事應當由他們自己當家,這是他們的政治權利”“如果我們只給人家一個區(qū)域自治的空頭支票,……這是不行的”,可以得知鄧小平強調民族區(qū)域制度是中國處理和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治制度,必須落實到位,D項正確;材料體現(xiàn)的是鄧小平對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認識,并沒有系統(tǒng)闡釋,排除A項;材料中并沒有提及發(fā)展少數民族經濟問題,排除B項;新中國成立后,政府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城市,以發(fā)展經濟為中心,排除C項。故選D項。 11.中國古代銅錢上通常鑄有文字。從秦朝到隋朝,銅錢上鑄造的基本都是記載錢幣數量,如“半兩”“五銖”等。但是唐初鑄行“開元通寶”錢,此后銅錢大都以“通寶”“元寶”命名。自北宋其形成慣例,新鑄銅錢上統(tǒng)一鑄當時的年號,如宋朝的“淳化元寶”,明清的“乾隆通寶”等。由此可知,銅錢上鑄有文字()A.有利于商業(yè)貿易發(fā)展B.確立銅錢成為當時唯一流通貨幣C.有較高的歷史價值D.體現(xiàn)了統(tǒng)治者對于經濟的控制【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古代銅錢,由注重重量到注重年號,其實是為了強調統(tǒng)治者對于經濟的控制,D項正確;銅錢上由記載錢幣數量到記錄年號,與商業(yè)貿易無關,排除A項;“唯一”說法太絕對了,排除B項;銅錢上鑄有文字與歷史價值高低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2.新中國成立后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先后歷經5次調整。下圖變化表明()A.個稅起征點越高,高收入者受益越多B.個稅征收制度更加完善C.國民生產總值極大增長D.國民貧富差距基本消除【答案】B【解析】【詳解】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個人所得稅不斷調整,并進行各種專項附加扣除,這說明個稅征收制度更加完善,有助于實現(xiàn)社會公平,緩和社會矛盾,B項正確;個稅起征點越來越高,對工薪階層(低收入階層)受益越多,排除A項;國民生產總值(GNP)指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所有國民在一定時期內新生產的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為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貧富差距仍然存在,“基本消除”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B項。13.一本史料筆記中記載著古代某一賦稅制度:“以各色丁糧均派入各邑地糧之內,無論紳衿富戶,不分等則,一例輸將”。下列記載與這個賦稅制度相符的是()A.“有田則有租,有身則有庸,有戶則有調”B.“將人丁攤入地畝,統(tǒng)歸地畝條編”C.“悉并為一條,皆計畝征銀,折辦于官”D.“戶無主客,以現(xiàn)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以各色丁糧均派入各邑地糧之內”可知,將丁銀分攤到田賦中,即清朝的“攤丁入畝”,與“將人丁攤入地畝,統(tǒng)歸地畝條編”相符,B項正確;“有田則有租,有身則有庸,有戶則有調”指唐代的租庸調制,排除A項;“悉并為一條……折辦于官”指明朝的“一條鞭法”,賦役合并,一概折銀,排除C項;“戶無主客……以貧富為差”即是不再區(qū)分土戶(本貫戶)、客戶(外來戶),只要在當地有資產、土地,就算當地人,上籍征稅。指唐朝的兩稅法,排除D項。故選B項。14.《大明律》規(guī)定:“凡鰥寡孤獨及篤廢之人,貧窮無親屬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應收養(yǎng)而不收養(yǎng)者,杖六十。若應給衣糧而官吏克減者,以監(jiān)守自盜論”。這反映了明朝()A.保障了社會弱勢群體的生存B.踐行民本思想防止貧富分化C.統(tǒng)治者重視維護社會穩(wěn)定D.形成了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明法律中都有救濟老人、貧民的規(guī)定,反映了統(tǒng)治者重視救助社會弱勢群體,這樣有利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C項正確;材料只提及法律內容,看不出實施效果,無法斷定是否能保障弱勢群體生存,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到對于年老及生活困苦的人群的救助,僅限于針對既有現(xiàn)象進行救助,無法防止貧富分化,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到對于年老及生活困苦的人群的救助,沒有明確對其余人群社會保障的具體措施,故“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15.1601年英王室通過了《伊麗莎白濟貧法》,法律規(guī)定:救濟辦法因人而異,凡年老及喪失勞動力的,在家接受救濟;貧窮兒童則在指定的人家寄養(yǎng),長到一定年齡時送去作學徒;流浪者被關進監(jiān)獄或送入教養(yǎng)院。1834年,英國通過《濟貧法修正案》,該法規(guī)定:從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對濟貧院外所有壯年男子的救濟。英國政府這樣做表明()A.通過修正案減少國民懶惰行為B.為了維持資本主義自由勞動力市場C.民主化程度的日益提高D.社會保障加重了國家的財政負擔【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英國)。據材料“1601年英王室通過了《伊麗莎白濟貧法》,法律規(guī)定:救濟辦法因人而異”“1834年,英國通過《濟貧法修正案》,該法規(guī)定:從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對濟貧院外所有壯年男子的救濟?!苯Y合所學知識可知,1835年時的英國工業(yè)革命正在開展,需要大量的自由勞動力,B項正確;減少懶惰行為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到政府對于社會救濟的發(fā)展完善,沒有明確英國民主的實現(xiàn)程度,故“民主化程度日益提高”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加重國家財政負擔在材料中體現(xiàn)不出來,排除D項。故選B項。16.冰島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項目世界領先,實行免費教育,免費醫(yī)療,甚至住房也都是免費的。然而2008年10月6日,冰島總理宣布,國家可能將要破產,冰島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宣布“破產”的國家,這就是“冰島危機”。這則材料表明()A.過度社會保障會導致國家破產B.福利國家使人失去競爭意識C高福利制度會降低工作效率D.過度的社會保障加重政府財政負擔【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08年(冰島)。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冰島實行的過度的社會保障政策加重了國家財政負擔,導致冰島危機出現(xiàn),D項正確;過度社會保障會帶來政府財政負擔過重,助長懶惰行為,但是不一定導致國家破產,排除A項;過度社會保障會使人失去競爭意識,但 福利國家不一定使人失去競爭意識,排除B項;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不一定降低人們的工作效率,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第17題14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4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傳統(tǒng)中國,邊疆是尚未或者正在馴化中的地方,邊疆問題其實是央地關系的次生形態(tài)。從唐至宋,我們看到了兩種邊疆問題的解決方案,以及它們的實施結果。一種是唐代的藩鎮(zhèn)模式。藩鎮(zhèn)節(jié)度使本來是中央派出的邊防統(tǒng)兵官,后來勢力膨脹,引發(fā)了安史之亂。在唐朝之后的宋朝,對藩鎮(zhèn)模式失敗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解決方案是建立了一個極端的分權模式?!幾在w冬梅《法度與人心:帝制時期人與制度的互動》材料二:設置宣政院……負責處理民族和宗教事務,這些機構的設置有利于國家的統(tǒng)一。行省制度的確立,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調整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在邊遠民族地區(qū)設置宣慰司、宣慰司都元帥府等,這些機構的官員中,更多的是當地民族首領人物……中國歷史上的土司制度,由元代始?!幾园卒撝骶帯吨袊沃贫仁贰罚?)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宋時期邊疆治理方案的利弊。(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元朝地方管理制度產生的影響。(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古代中國地方管理制度對當代中國國家治理的啟示?!敬鸢浮?7.唐:利:加強邊防力量。弊:引發(fā)安史之亂,導致外重內輕局面的出現(xiàn)(地方權力過大,威脅中央集權)。宋:利: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權力)。弊:權力分割過細,影響行政效率,導致北宋積貧積弱(引發(fā)邊防壓力和財政危機)。18.影響: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中央集權);推動了地方行政制度的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土司制度由此開始);提高了行政效率。19.啟示:注重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統(tǒng)籌中央和地方利益);兼顧不同民族利益;創(chuàng)新國家治理方式。【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影響類、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唐宋時期(中國)。據材料一“一種是唐代的藩鎮(zhèn)模式。藩鎮(zhèn)節(jié)度使本來是中央派出的邊防統(tǒng)兵官,后來勢力膨脹,引發(fā)了安史之亂”,可得出唐朝實行藩鎮(zhèn)模式初期,加強邊防力量;到唐朝中后期,地方權力過大,威脅中央集權;據材料一“在唐朝之后的宋朝,對藩鎮(zhèn)模式失敗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解決方案是建立了一個極端的分權模式”,可得出宋代為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權力,但是權力分割過細,影響行政效率,導致北宋積貧積弱。 【小問2詳解】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元朝時期(中國)。據材料二“設置宣政院……負責處理民族和宗教事務,這些機構的設置有利于國家的統(tǒng)一”,可得出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據材料二“行省制度的確立,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調整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可得出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據材料二“在邊遠民族地區(qū)設置宣慰司、宣慰司都元帥府等,這些機構的官員中,更多的是當地民族首領人物……中國歷史上的土司制度,由元代始”,可得出推動了地方行政制度的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土司制度由此開始;提高了行政效率?!拘?詳解】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一、二和所學知識,國家治理要注重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統(tǒng)籌中央和地方利益;兼顧不同民族利益;創(chuàng)新國家治理方式。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唐律疏議》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條,其篇名為:名例、衛(wèi)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其內容特別重視“孝”,要求維護“孝”的律文有幾十條。自遼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條基本上都以唐律為藍本。古代朝鮮、日本、越南等國的立法,多半從模仿唐朝法制而來。——據袁行霈等主編《中華文明史》整理材料二:南宋年間一出典人想在土地典出多年后以原價贖回,而求贖時貨幣已大為貶值,典主不同意,因而成訟。當時法定必須采用紙幣交易,法官胡穎判曰:“法意、人情,實同一體,徇人情而違法意,不可也;守法意而拂人情,亦不可也?!庇谑桥袥Q出典人以出典時的銅錢回贖?!g自《名公書判清明集》根據材料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相關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答案】示例(“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卷唯一標準答案)論題:中華法系具有禮法結合特點。闡述: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儒家知識分子以經注律,中國法律開始儒家化;魏晉時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變化,魏明帝設置律博士,命令專用儒家思想解釋律令,進一步推動了律令的儒家化,此后法律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作為量刑的重要原則之一,目的在于維護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唐律疏議》繼承了捍衛(wèi)以來法律制定和闡釋的經驗,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此后,歷代王朝大多以此為藍本創(chuàng)制法律;唐朝提倡禮治,唐律是禮法結合的典范,對儒家倫理中的“孝”特別重視,相關律文有數十條之多;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體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為藍本。 綜上所述,中華法系深受儒家倫理道德的深刻影響,具有禮法結合特點,在維系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fā)展和社會治理中發(fā)揮重要歷史作用?!窘馕觥俊驹斀狻勘绢}是論述題之選擇觀點說明題,時空是古代(中國)。首先,考生要根據材料擬定一個觀點。據材料一“其內容特別重視‘孝’,要求維護‘孝’的律文有幾十條”、據材料二“當時法定必須采用紙幣交易,法官胡穎判曰:‘法意、人情,實同一體,徇人情而違法意,不可也;守法意而拂人情,亦不可也’”,可得出古代中國律令禮法結合,從而得出觀點“中華法系具有禮法結合特點”。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從不同時期儒家思想對古代中國律令的影響角度論述,如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儒家知識分子以經注律,中國法律開始儒家化;魏晉時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變化,魏明帝設置律博士,命令專用儒家思想解釋律令,進一步推動了律令的儒家化,此后法律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作為量刑的重要原則之一,目的在于維護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唐律疏議》繼承了捍衛(wèi)以來法律制定和闡釋的經驗,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論述要持論有據,論證充分。最后,進行理論升華,總結出中華法系深受儒家倫理道德的深刻影響,具有禮法結合特點,在維系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fā)展和社會治理中發(fā)揮重要歷史作用。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前期實行的基本賦役制度是租庸調。據《通典》記載,天寶十四年(755年)全國總人口為52918309人,其中不負擔租庸調的竟有44700988人之多。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觀察使及州縣長官,據舊征稅數及人戶土客定等第錢數多少,為夏、秋兩稅。其鰥寡惸獨不支濟者,準制放免。其丁租庸調,并入兩稅。”兩稅按戶等征錢,按田畝征米粟,租庸調和其他雜稅一概并入兩稅,即所謂“租庸雜徭悉省”,改變了過去“旬輸月送無休息”的情況。行兩稅法后,“輕重之權始歸于朝廷”?!幾詮埛吨袊糯洕喪贰凡牧隙簽榱朔€(wěn)定稅收,清政府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國丁銀額為準,以后額外增丁,不再征收丁銀。到雍正時,采取“攤丁入畝”的征收丁銀辦法,把固定下來的康熙五十年的丁銀,以與具體丁戶相脫離的方式全部攤入田賦銀中征收,稱為“地丁制”,確保了國家財政收入?!幾灾旖B侯主編《中國古代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代兩稅法實施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政府“攤丁入畝”的目的,并對其進行簡要評價?!敬鸢浮?9.影響:擴大了稅收對象,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改變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客觀上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有利于緩和矛盾,鞏固統(tǒng)治等。(任答3點,言之成理即可)20.目的:穩(wěn)定財政收入,鞏固國家統(tǒng)治。 評價:積極:攤丁入畝的實施使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約2000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有利于商業(yè)的發(fā)展;稅制的簡化,減輕了農民的負擔,緩和階級矛盾,增加政府財政收入;隱瞞人口的現(xiàn)象逐漸減少,促進了人口增長。局限:它沒有也不可能消除社會中的階級矛盾,從根本上講,它維護的仍是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任答3點,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唐朝中國。影響:據材料“不負擔租庸調的竟有44700988人之多”“據舊征稅數及人戶土客定等第錢數多少”并結合所學得出擴大了稅收對象,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據材料“兩稅按戶等征錢,按田畝征米粟”并結合所學得出改變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客觀上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據材料“租庸調和其他雜稅一概并入兩稅,……改變了過去‘旬輸月送無休息’的情況”“輕重之權始歸于朝廷”并結合所學得出有利于緩和矛盾,鞏固統(tǒng)治等。【小問2詳解】本題是背景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清朝中國。目的:據材料“為了穩(wěn)定稅收”得出穩(wěn)定財政收入,鞏固國家統(tǒng)治。評價:從積極性和局限性兩方面分析。積極:據材料“以后額外增丁,不再征收丁銀”“把固定下來的康熙五十年的丁銀,以與具體丁戶相脫離的方式全部攤入田賦銀中征收”并結合所學得出攤丁入畝的實施使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約2000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有利于商業(yè)的發(fā)展;據材料“把固定下來的康熙五十年的丁銀,以與具體丁戶相脫離的方式全部攤入田賦銀中征收”“確保了國家財政收入”并結合所學得出稅制的簡化,減輕了農民的負擔,緩和階級矛盾,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結合所學得出,“攤丁入畝”后,隱瞞人口的現(xiàn)象逐漸減少,促進了人口增長。局限:結合所學得出“攤丁入畝”沒有也不可能消除社會中的階級矛盾,從根本上講,它維護的仍是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鴉片戰(zhàn)爭后,在內憂外患的打擊下,農村社會的權力組織趨向解體。進入20世紀,清王朝推行新政,傳統(tǒng)的鄉(xiāng)里制度、保甲制度被鄉(xiāng)鎮(zhèn)地方自治取代。1909年清政府頒行的《城鎮(zhèn)鄉(xiāng)地方自治章程》等,列舉了鄉(xiāng)鎮(zhèn)“自治事務”,包括學務、衛(wèi)生、道路農商事務、善舉(救貧事業(yè)、育嬰等)、公共事業(yè)、籌集款項等,并規(guī)定:議員由選民自由選舉,議決問題取決于多數;會議非有議員半數以上到會,不得議決;設立議事會與董事會,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制約;“不識文字者”不得為選民……真正重要的國家賦稅、行政司法、警政等核心權力,仍嚴格把控在朝廷手中,絕對不允許鄉(xiāng)鎮(zhèn)自治機構插手?!幾允Y楠《歷史視野下的中國鄉(xiāng)村治理》 材料二:改革開放以來,村民自治最突出的進展是實行“海選”,即村主任領導人完全由村民提名和選舉產生?!昂_x”是授權機制的一大突破,即村委會干部的權力由本村村民所授予,從機制上保證干部更好地為村民負責和服務。當村主任由指定候選人和上級派定候選人變?yōu)榇迕裰苯犹崦瓦x舉村主任后,實際執(zhí)掌村莊公共權力的村黨支部書記的選舉方式由少數黨員選舉的方式受到沖擊。為此,在一些地方,村支書實行“兩票制”和“兩推一選”制,其共同特點是擴大村黨支書的民意基礎。中央甚至提倡先選村主任,選不上村主任就不要再參加選村支書了?!幾孕煊隆痘鶎用裰鳎荷鐣髁x民主的基礎性工程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基層民主的發(fā)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晚清鄉(xiāng)村治理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晚清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基層治理,分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基層民主建設帶來的啟示?!敬鸢浮浚?)特點:傳統(tǒng)鄉(xiāng)村治理組織趨向解體,新的地方自治治理體系興起;地方自治事務進一步拓展;受西方代議制影響,具有近代民主政治色彩;自治權力有限,重要的核心權力仍由中央控制。(任答3點)(2)比較:晚清基層治理的核心權力仍掌握在中央手中,改革開放以來的農村基層民主治理更加具有民主性;改革開放以來的基層民主治理范圍更加廣泛,方式更加多樣化。(任答2點)啟示:鼓勵人民群眾在黨領導下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不斷完善基層民主法律;結合時代發(fā)展持續(xù)推進基層民主建設。(任答2點,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晚清(中國)。據材料一“鴉片戰(zhàn)爭后,在內憂外患的打擊下,農村社會的權力組織趨向解體”“進入20世紀,清王朝推行新政,傳統(tǒng)的鄉(xiāng)里制度、保甲制度被鄉(xiāng)鎮(zhèn)地方自治取代,1909年清政府頒行的《城鎮(zhèn)鄉(xiāng)地方自治章程》等,列舉了鄉(xiāng)鎮(zhèn)‘自治事務’”,可得出傳統(tǒng)鄉(xiāng)村治理組織趨向解體,新的地方自治治理體系興起;據材料一“1909年清政府頒行的《城鎮(zhèn)鄉(xiāng)地方自治章程》等,列舉了鄉(xiāng)鎮(zhèn)‘自治事務’,包括學務、衛(wèi)生、道路農商事務、善舉(救貧事業(yè)、育嬰等)、公共事業(yè)、籌集款項等,并規(guī)定:議員由選民自由選舉,議決問題取決于多數;會議非有議員半數以上到會,不得議決;設立議事會與董事會,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制約;‘不識文字者’不得為選民”,可得出“地方自治事務進一步拓展”;“受西方代議制影響,具有近代民主政治色彩”;據材料一“真正重要的國家賦稅、行政司法、警政等核心權力,仍嚴格把控在朝廷手中,絕對不允許鄉(xiāng)鎮(zhèn)自治機構插手”,可得出“自治權力有限,重要的核心權力仍由中央控制”。【小問2詳解】本題是對比、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晚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比較:據材料一“ 真正重要的國家賦稅、行政司法、警政等核心權力,仍嚴格把控在朝廷手中,絕對不允許鄉(xiāng)鎮(zhèn)自治機構插手”,可得出“晚清基層治理的核心權力仍掌握在中央手中”;據材料二“改革開放以來,村民自治最突出的進展是實行‘海選’,即村主任領導人完全由村民提名和選舉產生”,可得出“改革開放以來的農村基層民主治理更加具有民主性”;據材料二“當村主任由指定候選人和上級派定候選人變?yōu)榇迕裰苯犹崦瓦x舉村主任后,實際執(zhí)掌村莊公共權力的村黨支部書記的選舉方式由少數黨員選舉的方式受到沖擊”,可得出“改革開放以來的基層民主治理范圍更加廣泛”;據材料二“在一些地方,村支書實行‘兩票制’和‘兩推一選’制”,可得出“方式更加多樣化”。啟示:結合改革開放時期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背景、內容、影響分析,基層建設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鼓勵人民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不斷完善基層民主法制;結合時代發(fā)展持續(xù)推進基層民主建設。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