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文學翻譯與批評理論》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文學翻譯與批評理論文學翻譯與批評理論(第一部分) 作家往往不關心文學理論,就像翻譯家很少關心翻譯的理論。有趣的是,理論家或者是批評家,大都不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而談論翻譯理論者,通常也不見太多的譯作。這原因,說不清道不明。實際操作和理論在一定程度上的脫節(jié),幾乎是任何學科的普遍現(xiàn)象。至于文學翻譯,情況還要特殊,文學翻譯家可能更少關注理論,但文學翻譯涉及的理論卻更多,除了翻譯本身的理論,其實更要注意的倒是文學理論?! 》g由于對象、手段、要求的不同,而有種種不同的分類。文學翻譯大概是其中最無走性、最變幻莫測、最難把握、最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一種翻譯。因
2、為它面對的是變異無窮的文學文本。所以涉及的不僅是翻譯的理論,更多的卻是文學的理論,或者說批評的理論。對于一個從事文學翻譯的人來說,文學理論和批評理論的素養(yǎng)體現(xiàn)為一種理解力,但它關聯(lián)著一個龐大的文學理論和批評理論的體系。在這里,翻譯理論重要性可能是相對的,而文學理論——反倒是絕對的。所謂相對,是說沒有相當?shù)恼Z言水準,侈談理論毫無用處。而語言進入了高的境界,翻譯表現(xiàn)為實踐、表現(xiàn)為能力。所以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能力相比,只有相對的重要性。缺少雄厚的語言實力作為后盾,沒有兩種語言的深切把握,理論就無所依托。然而,文學理論之于文學翻譯,其中關系卻稍稍
3、有點不同。文學理論直接體現(xiàn)為譯者對于文學丈本的理解,這幾乎是一種先決條件,它和翻譯實踐的關系表面看來并不直接,實際上卻要決定翻譯實踐的成敗。翻譯理論沒有經(jīng)過實踐經(jīng)驗檢驗時,是很準被真正掌握的,它以實踐為依托,但文學翻譯卻要以對文學的理解,或者說文學的理論的掌握為前提。一個文學文本的譯者,對文學理論不甚了了,要做好丈本的翻譯,幾乎是不可能的。在翻譯操作中,翻譯技巧上能夠成立,從文學角度卻并不可取的情況也并不少。對于文學翻譯,有必要強調(diào):要懂得文學本身,要側重文學理解,要關注文學理論?! 槭裁匆岢鲞@個問題?因為事情一涉及到翻譯,通常就會去
4、尋找一種似乎能包容一切的翻譯原則。譯界的先輩們,也曾致力于尋求某種原則。嚴復“信、達、雅”三個字,被后人已經(jīng)咀嚼了整整一個世紀,仍然“意猶未盡”。魯迅先生提出``硬譯’’的主張,在相當?shù)某潭壬?,是一個過于強化的“信”字。但很少人著力去探索達到“信、達、雅”有什么先決條件?,F(xiàn)在冷靜地來思考,恐怕當時過分熱衷于確立原則,一定程度上把翻譯對象也忽略了。因為文學作品的翻譯,終究不同于科學著作的翻譯,雖說科技翻譯也必須以專業(yè)知識為前提,但諸如哲學、法律、經(jīng)濟、自然科學文本的翻譯與文學文本的翻譯有著不同的處理方式。所以機器翻譯在某些領域顯示了一走進展
5、的時候,文學翻譯大概暫時還不大可能由電腦來代勞,至少在我們看得見的未來,很難成為事實?! ∥覀儾环涟盐膶W翻譯的研究,分成兩個層次,第一是語言的層次,然后是文學的層次。這是很機械的劃分,在實際的丈本里,并沒有這種截然分隔的層次。但“為了研究的需要,我們往往要做一些形而上學的考察,不是為了割斷事物的聯(lián)系,也不是為了提倡靜止、孤立的研究,而是為了下一步能更全面地來認識問題。其實在語言層次上可以提出的一些原則,例如:“信、達、雅”,例如“等值翻譯”,以至于一些具體句型或結構的處理等,進入文學理解的層次時,事情往往就不那么直截了當了?! 榱苏f明文
6、學翻譯與文學理論與批評的聯(lián)系,我們不妨探討幾個問題: -、翻譯是什么?從文學角度來說,文學翻譯究竟是什么?經(jīng)過20世紀文學理論的探討,有一種認識大概是可以被認同的,即文學作品當它從作者筆下產(chǎn)生,甚至作為一種出版物出現(xiàn)的那一刻,還不能說是一部完整的、充分體現(xiàn)了自身價值的作品。文學作品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一個先決條件是必須通過閱讀。不然,它就是躺在書架上的一迭印上文字的紙張而已。當?shù)谝粋€讀者,開始閱讀一本書,這本書就開始了它的真正的存在。所以作品的價值就與閱讀有了生息攸關的聯(lián)系。一部作品的價值必須在閱讀的效應里去尋找。這個現(xiàn)在看來十分簡單的道理,
7、卻直到本世紀60年代才被大家認同,于是有了所謂的ReceptionTheory,orReceptionAesthetics(接受理論,或接受美學),或者英美所謂的TheoryofReader'sResponse(讀者反應論),單純從文本本身去尋找一部文學作品的價值,這是過去“闡釋學”(Hermeneutics)所做的事,即以文本為主體的一種文學思想,以為作者在制作文本的時候,必定把自己的。 “文旨”都體現(xiàn)其中,所以一個讀者,或者批評者的任務,僅僅在于將文本里的“原意”闡釋出來。過去歷史上所有為“經(jīng)’’作注的學者,從“圣經(jīng)”開始到后來種種
8、的典籍,都是用這種闡釋學的方法來進行的。這種方法,對于我們也不算很陌生,不僅古已有之,于今還一度為烈。它的本質(zhì)是文本的本體論思想。以為闡釋出來的意思,就是文本本身的意思。實際上,以為是。“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