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第八中學2018_2019學年高二語文下學期期中試題(含解析)》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2018—2019學年度高二下學期中考試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傳統(tǒng)禮制因其長期附著在傳統(tǒng)政治體制之上,必然具有種種封建之質(zhì)核,然而同樣無可否認的是,對于個人來說,禮及禮制是立身處世的一套準則;對于群體來說,禮和禮制又是人際交往的文明規(guī)則;擴而大之,對于整個社會來說,禮和禮制則是為構建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和制度而設計的。因此,禮制中必定蘊含著中華先民的生命經(jīng)驗和生活智慧。這種經(jīng)驗與智慧的深厚積累之核心,就是一個“仁”字。??《禮記》載:“禮者,理也?!奔唇y(tǒng)治者以“禮”來治事理政,也就是以“理”來治事理政。在儒家
2、理念中,政治上最大的“理”就是要施行德治主義的“仁”政。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庇终f:“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有恥且格?!奔丛谌收?,德與禮相互為用,不可分割。??在孔子看來,仁政有諸種具體表現(xiàn),國家在施政過程中必須具備。仁政的具體表現(xiàn)有五項特質(zhì):“恭”“寬”“信”“敏”“惠”,概而言之,便是莊重、寬容、誠信、勤勉及惠人。這些準則亦是各種具體而微的禮制規(guī)范由以制定和實施的內(nèi)在理念。因而仁、禮關系可以簡要地表述為“禮”為“仁”之用,“仁”為“禮”之體;或者說“禮”為“仁”之流,“仁”為“禮”
3、之源。??“仁”的原初含義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親善關系。最古老的政書《尚書?仲虺之誥》有“仁,愛也”語,《詩經(jīng)?鄭風?叔于田》有“洵美且仁”語,是指民風?!蹲髠?襄公九年》有“體仁足以長人”語,仁者愛人,施仁政可以發(fā)展人的才能。這些理念原本是先秦族群社會普遍存在的血緣親情關系的天然反映,同樣具有歷史正當性。在這種基于血緣關系的小共同體中,由長者(族長)主導的權利義務之間的關系,表現(xiàn)為父權和父責相統(tǒng)一,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君仁、臣忠”。顯然,這是一種對君臣父子雙方都有約束力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此,“君君、臣臣,父父、子
4、子”的原初含義是:君要像個君,臣要像個臣;父要像個父,子要像個子,各安其位,各行其責。所以,從原生儒家的君權、父權中推不出后世“三綱五?!敝薪^對專制的理念來。恰恰相反,原生儒家的觀念是“圣道”高于君命,儒士為王者師,信仰高于權位,所以孟子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之類的民本思想,荀子有“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犬行也”的道德原則。???-21-從血緣親情中生長出來的仁愛觀念,再外推一步,即是“忠恕之道”??鬃诱f:“吾道一以貫之?!备鶕?jù)曾子的解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之道”的正解就是“己欲達而達人,己
5、欲立而立人”,其反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基本精神都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也就是孟子所說:“不忍人之心?!薄八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庇纱嗣献油瞥觥八男摹?,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他將此作為“仁”之“四端”。孟子所言,實質(zhì)就是人區(qū)別于動物、人之為人的根本特征,故可簡稱為“人性”,也就是“仁”的具體表現(xiàn)。古今中外,概莫如是。(節(jié)選自葛金芳《中華禮制內(nèi)在凝聚力的學理資源和現(xiàn)實挑戰(zhàn)》
6、有刪減)1.下列和“仁”與“禮”有關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禮制中蘊含著華夏先民的生命經(jīng)驗和智慧,這種經(jīng)驗和智慧以“仁”為核心,“禮”與“仁”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B.仁政的具體表現(xiàn)有“恭”“寬”“信”“敏”“惠”等五種特質(zhì),這些也是制定和實施種種禮制規(guī)范所遵循的內(nèi)在理念。C.“禮”與“仁”互相為用,不可分割,在儒家理念中,施行德治主義的“仁”政離不開“禮”,即政治上最大的“理”。D.“仁”是內(nèi)在的理念,“禮”是外顯的規(guī)則,禮是仁的具體而現(xiàn)實的反映,禮與仁相結(jié)合方能更好地體現(xiàn)各自的價值。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
7、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盡管傳統(tǒng)禮制有其封建質(zhì)核,但禮和禮制于人而言是立身處世、人際交往的準則,于社會而言,有益于構建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和制度。B.儒家政治上最大的“理”就是施行仁政,孔子認為,用道德教化去引導百姓,用禮制去統(tǒng)一百姓的言行,那么百姓就會“有恥且格”。C.“仁”的原初含義是人與人的親善關系,古代典籍中“洵美且仁”“體仁足以長人”等理念都是先秦族群社會血緣親情關系的反映。D.在先秦族群基于血緣關系的小共同體內(nèi),權利義務的關系由長者主導,這確立了千年不變的“君臣父子”“三綱五?!钡年P系。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
8、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仁政的五項特質(zhì),其實可以作為個體處理人際關系的行為準則,對每個人如何立身處世大有指導意義。-21-B.“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君仁、臣忠”體現(xiàn)的是對君臣父子雙方都有約束力的權利義務關系,由此可見,原生儒家并不講君權、父權。C.孟子的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荀子的“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的道德原則,恰恰是原生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