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陳寅恪先生史學思想精義》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陳寅恪史學思想的精義2009-07-13??程念祺??文匯報??王永興先生指出,陳寅恪先生“‘求真實、供鑒戒’之史學思想,其根柢亦在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吸收外來之學,要有自由之思想;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應有獨立精神??梢姟铡c‘不忘’兩方面正是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體現(xiàn)”。此為先生論述陳寅恪先生史學思想的精義所在。王永興先生去世了。父親生前不多的幾個老友,均情同手足,如今大多已不在人世。十多年前,我讀過王永興伯伯寫的《陳寅恪先生史學述略稿》,印象深刻?,F(xiàn)在,為了紀念他,我又重讀此書。這對于逝者,應該是最好的紀念。以下,是我學習《陳寅恪先生史學
2、述略稿》的幾點認識。一、陳寅恪史學與清代考據之學的根本區(qū)別作為陳寅恪先生的高足,王永興先生在《陳寅恪先生史學述略稿》中,首揭“寅恪先生之史學不可能出自清代經學或清代考據之學”這一問題。先生引用陳寅恪先生對清代史學的評價:“雖有研治史學之人,大抵于宦成后退休之時,始以余力肆及,殆視為文儒老病銷愁之具。當時史學地位卑下若此,由今思之,誠可哀矣。此清代經學發(fā)展過甚,所以轉至史學之不振也?!庇纱思纯梢郧宄卣J識到,陳寅恪先生的史學,與清代的史學并無淵源關系。那么,陳寅恪先生對清代經學的看法又如何呢?王永興先生認為,在陳寅恪先生看來:“史學之材料大都完整而較備
3、具,其解釋亦有所限制,非可人執(zhí)一說,無從判斷其當否也。經學則不然,其材料往往殘缺而又寡少,其解釋尤不確定。以謹愿之人,而治經學,則但能依據文句各別解釋,而不能綜合貫通,成一有系統(tǒng)之論述。以夸誕之人,而治經學,則不甘以片斷之論述為滿足,因其材料殘缺寡少及解釋無定之故,轉可利用一二細微疑似之單證,以附會其廣泛難征之結論。其論既出之后,固不能犁然有當于人心,而人亦不易標舉反證以相詰責。譬諸圖畫鬼物,茍形態(tài)略具,則能事已畢,其真狀之果肖似與否,畫者與觀者兩皆不知。往昔經學盛時,為其學者,可以不讀唐以后書,以求速效。聲譽既易致,而利祿亦隨之。于是一世才智之士,
4、能為考據之學者,群舍史學而趨于經學一途?!币狸愐∠壬目捶ǎ穼W與經學這兩種不同的學問,竟是根本對立的。首先是學問路徑上的對立。蓋史學因“材料大都完整而較備具”,故可以求真,且能“綜合貫通,成一有系統(tǒng)的論述”;而經學因“材料往往殘缺而又寡少”,只能“依據文句各別解釋”,或“利用一二細微疑似之單證,以附會其廣泛難征之結論”。其次是治學目標上的對立。在陳寅恪先生看來,“綜合貫通,成一有系統(tǒng)之論述”,是治史者可能達到的目標,也是治史者所應追求的目標;而“經學一途”,本身既缺乏“綜合貫通,成一有系統(tǒng)之論述”的可能性,治其學者則貪圖“聲譽既易致,利祿亦隨之”
5、。一種學問,學者若視之為博取“聲譽”、“利祿”的工具,則這種學問本身即失去了意義;凡真正意義上的學者,固不恥也。據此,王永興先生認為寅恪先生之史學不可能出自清代經學或清代考據之學,是非常正確的。在中國歷史上,經學之盛,無如漢朝和清朝。班固作《漢書》,對漢代經師亦有如此評論:“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于元始,百有余年,傳業(yè)者浸盛,支葉蕃滋,一經說至百余萬言,大師眾至千余人,蓋祿利之路然?!保ā稘h書·儒林傳》)班固之鄙薄漢代經學,與陳寅恪先生鄙薄清代經學如出一轍。宜其同為史家,非偶然也。論者或謂陳寅恪深得清代考據之旨。王永興先生
6、對此大不以為然,他說:“時下研究者多稱贊寅恪先生擅長考據之學,這當然是對的;并學習他的精密考據方法,取得治史成績,這當然也是可稱贊的。但這還不是陳寅恪史學。寅恪先生從來不放過小問題的考證解決,但他更看重有關歷史上國家盛衰生民休戚大問題的考證解決;即或是研究小問題,也要歸到有關民族國家大問題上來?!憋@然,在先生看來,陳寅恪先生的考據有很高的史學立意;考據是史家功夫,而非史學本身。二、“宋賢著史之規(guī)?!钡木x所在對陳寅恪先生的史學思想,王永興先生有多方面的總結;對陳寅恪先生繼承宋賢,并在此基礎上之創(chuàng)獲,王永興先生多有發(fā)明。王永興先生說:“陳寅恪先生史學植
7、根于華夏民族優(yōu)良的學術傳統(tǒng)之中,植根于華夏民族優(yōu)良的史學傳統(tǒng)之中,特別是宋賢史學?!碧仄鋷煶杏凶裕钔愐∠壬问分?,皆能具體入微?!八钨t史學,今古罕匹?!薄爸袊穼W,莫盛于宋?!贝私躁愐∠壬?。但是,要真正理解陳寅恪先生史學淵源,還須深入理解陳寅恪先生的史學思想。先生引陳寅恪先生在《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序》中所言:“近二十年來,國人內感民族文化之衰頹,外受世界思潮之激蕩,其論史之作,漸能脫清代經師之舊染,有以合今日史學之真諦……先生是書之材料豐實,條理明辨,分析與綜合二者俱極具功力,庶幾宋賢著述之規(guī)?!P系吾國學術風氣之轉移至大?!毕壬赋?/p>
8、:“所謂‘吾國學術風氣轉移’即由清代不振之史學向‘宋賢著述之規(guī)模’的轉變,陳援庵先生《元西域人華化考》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