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文庫
瀏覽記錄
ID:83616660
大?。?.17 MB
頁數:20頁
時間:2024-09-03
《重慶市第十八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重慶市第十八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上)中期學習能力摸底地理試題考試說明:1.考試時間90分鐘2.試題總分100分3.試卷頁數5頁第I卷(選擇題共60分)本卷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吧司訋А笔侵负阈侵車m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區(qū)域。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在圖示的“生命宜居帶”內,可能出現生命的主要影響因素是()A.植被生長狀況B.溫度條件C.大氣成分D.行星體積2.如果太陽質量是現在的0.5倍,則出現生命的行星可能是()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答案】1.B2.A【解析】【1題詳解】地球生命存在需要有適宜的溫度、適合呼吸的大氣、液態(tài)水及穩(wěn)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適宜的溫度主要取決于行星與恒星的距離。從圖中可以看出恒星質量越大,“生命宜居帶”離恒星越遠,這說明可居住帶行星的溫度條件基本是相同的,故在圖所示的“生命宜居帶”中,可能出現生命的主要影響因素是溫度條件,B正確;植被生長狀況不是影響生命的主要因素,A錯誤;圖中不能顯示行星體積、大氣成分對生命的影響,CD錯誤。故選B。 【2題詳解】讀圖,由圖中信息可知,恒星質量越大,出現生命的行星距離恒星越遠。如果太陽質量是現在的0.5倍,即縱坐標“0.5”處,那么“生命宜居帶”會向距離太陽較近的地方移動,剛好對應橫坐標中的水星,則出現生命的行星可能是水星,A正確。據圖可知,如果太陽質量是現在的0.5倍,金星、地球、火星都沒有位于宜居帶,都不會出現生命,BCD錯誤。故選A?!军c睛】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生命存在的條件有:外部條件:①太陽光照穩(wěn)定(太陽沒有明顯變化);②運行軌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轉各行其道、互不干擾,使地球處于比較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中);內部條件:③地表溫度適宜(日、地距離適中,自轉周期期適中);④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且原始大氣經長期演化);⑤有液態(tài)水(地球內部熱量產生水汽,地球內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2023年8月9日6時53分,我國在太原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成功將環(huán)境減災二號06衛(wèi)星送入預定軌道,該衛(wèi)星將有效提升我國災害預防、應急管理、生態(tài)環(huán)境遙感監(jiān)測業(yè)務化應用能力。下圖示意多層級天體系統(tǒng)。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環(huán)境減災二號06衛(wèi)星所處的最低級的天體系統(tǒng)為()A.甲B.乙C.丙D.丁4.最可能干擾環(huán)境減災二號06衛(wèi)星采集數據的自然現象是()A.狂風暴雨B.高溫干燥C.太陽活動D.地震滑坡【答案】3.A4.C【解析】【3題詳解】根據圖中信息可知,圖中天體系統(tǒng)包括戊可觀測宇宙、丁河外星系、丙銀河系、乙太陽系和甲地月系,環(huán)境減災二號06衛(wèi)星所處的最低級的天體系統(tǒng)是地月系甲,A正確,BCD錯誤。所以選A?!?題詳解】根據所學知識,該衛(wèi)星圍繞地球運動,軌道遠離地球表面,故不受地球表面和低層大氣現象的影響,ABD錯誤;最可能受到太陽活動的影響,太陽活動產生的高能帶電粒子流會影響衛(wèi)星與地面之間的通訊,影響衛(wèi)星數據采集,C正確。所以選C。 【點睛】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1.擾動電離層,干擾無線電通訊;2.擾動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象;3.使兩極地區(qū)產生“極光”現象;4.許多自然災害的發(fā)生也與太陽活動有關。流星雨是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產生的。雙子座流星雨是每年都會出現的較強流星雨之一,下圖為雙子座流星雨母體軌道和地球軌道示意圖,圖中散點代表流星體。地球軌道與流星體分布密度越大處相交時,每小時看到的流星數就越多。據此完成下面小題。5.圖中的流星絕大部分都在大氣中被燃燒掉,這種現象可()A.使生物免受紫外線傷害B.使地表升溫C.減少小天體對地表的撞擊D.減弱晝夜溫差6.1882~2062年每小時看到的流星數量總體為()A.持續(xù)增多B.持續(xù)減少C.先增后減D.先減后增【答案】5.C6.C【解析】【5題詳解】流星絕大部分在大氣中被燃燒掉了,從而減少了對地表的撞擊,C正確;流星體的燃燒對減弱到達地表的紫外線作用不大,A錯誤;流星體在高空燃燒,對地表溫度及溫差影響不大,BD錯誤。故選C?!?題詳解】由圖可知,1882~2062年地球軌道與流星雨母體軌道相交處流星體分布密度先變大、后變小,故1882~2062年每小時看到的流星數量先增后減,C正確,ABD錯誤。故選C。 【點睛】天體是宇宙中有獨立運轉軌道的物質,判斷是不是天體,一看空間位置:位于大氣層之外,獨立存在于宇宙空間。例如流星體屬于天體。流星雨等不屬于天體。二看物質形態(tài):宇宙間的物質,自然現象不屬于。風雨雷電不屬于天體。三看運轉軌道:在一定的軌道上獨自運轉。依附于其他天體上運行的物質不屬于。例如隕星(隕石和隕鐵)不屬于天體。旅行者2號是一艘從地球發(fā)射的宇宙飛船,在其獨自飛往太陽系深處約179億千米處時,出現了一堵厚厚的高溫火墻,里面充滿等離子體(太陽風與星際物質對抗產生),溫度高達50000℃。圖為太陽系高溫火墻模擬圖。完成下面小題。7.推測該高溫火墻最可能直接源自太陽的()A.光球層B.色球層C.日冕層D.內核層8.有人認為該高溫火墻對地球生命意義重大,這是因為高溫火墻可以()A.燒毀一切宇宙侵入物質B.為地球提供熱量C.阻止地球熱量過快散失D.阻擋星際物質及輻射【答案】7.C8.D【解析】【7題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太陽的大氣有三層,分別為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根據信息,該高溫火墻遠離太陽大氣,而且具有高溫特點,最符合日冕層的特點,故有可能是由來自日冕層的太陽風與星際物質對壘產生,C正確,排除ABD。故選C?!?題詳解】根據上題可知,因為該處太陽風和星際物質對壘,二者在相遇之后,太陽風會將星際物質向外推開,所以會減少星際物質和輻射對太陽系的影響,進而保護人類,D正確;高溫火墻并不能燒毀一切宇宙侵入物質,排除A;太陽輻射是地球熱量的主要來源,高溫火墻對其影響較小,排除B高;溫火墻與地球熱量散失關聯(lián)性較小,排除C。故選D?!军c睛】太陽大氣是太陽外邊的大氣層,從里向外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太陽大氣的溫度在光球500km之上的色球邊緣溫度最低約4500攝氏度,然后隨高度增長,在過渡區(qū)溫度迅速增長,在10000km高度的日冕區(qū)底層邊界,溫度已達到10的6次方攝氏度以上。 雷獸,已滅絕的大型哺乳動物,屬奇蹄目雷獸科,雷獸前肢有四趾,后肢有三趾,雖不同于現代犀牛前后三趾,但生活習性相近,研究人員在北美、亞洲發(fā)現眾多雷獸的化石。但雷獸在某地質時期達到進化頂峰時忽然滅絕。下圖為我國內蒙古阿拉善盟大角雷獸復原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9.雷獸最可能出現在()A.白堊紀B.侏羅紀C.古近紀D.第四紀10.推測雷獸進化頂峰時忽然滅絕的原因可能是()A.隕石撞擊B.耀斑爆發(fā)C.人類捕殺D.氣候突變【答案】9.C10.D【解析】【9題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雷獸屬于大型哺乳動物,應在新生代,排除中生代的白堊紀和侏羅紀,AB錯誤;據圖可知,雷獸骨質角與現代犀牛差異大,且前肢也表現出差異,說明其出現的地質時期早,故其最可能出現在古近紀,而不是第四紀,C正確,D錯誤。故選C?!?0題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恐龍的滅絕可能與隕石撞擊有關,但隕石撞擊主要影響局部區(qū)域,不會同時影響到分布在亞洲和北美的雷獸,A錯;耀斑爆發(fā)主要會影響地球磁場,對地球生物的影響相對較小,且不可能使雷獸突然滅絕,B錯;根據分析可知,其生活的古近紀尚未有人類誕生,所以與人類捕殺關系不大,C錯;氣候突變,致其生存環(huán)境惡化,食物減少,物種滅絕,D正確。故選D。【點睛】生物進化與環(huán)境演變簡史中的三條線索:1、地質年代變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記憶)。2、動物演化:動物孕育、萌芽和發(fā)展的初期階段→海洋無脊椎動物時代→魚類時代→兩棲動物時代→爬行動物時代→哺乳動物時代→人類時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類時代→陸上孢子植物時代→裸子植物時代→被子植物時代。某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在研究地震波時發(fā)現,某地發(fā)生地震后,地球上總有監(jiān)測不到地震波的區(qū)域,稱陰影帶。下圖示意“地震波橫波和縱波的陰影帶”,圖中角度以震中為圓心角0°。完成下面小題。 11.關于地震波的陰影帶,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W1和W2因傳播速度增加而形成了陰影帶B.W2因不能通過X界面以下物質而形成了陰影帶C.W1因不能通過X界面以下物質而形成了陰影帶D.W1因傳播速度更快導致出現的陰影帶范圍更廣12.根據圖中信息可以推測()A.X界面以上為地殼B.X界面上下地球物質是均質的C.X界面以下為地幔D.X界面以下地球物質可能為液態(tài)【答案】11.C12.D【解析】【11題詳解】由圖可以看出,W1不能通過X界面以下物質,因而形成了陰影帶,W2可以通過X界面以下物質,但傳播速度發(fā)生變化,結合所學地震波知識可知,W1地震波是橫波,W2地震波是縱波,X界面是古登堡界面,縱波W2通過古登堡界面后傳播速度變慢而形成陰影帶,AB錯誤,C正確;橫波W1傳播速度慢于縱波W2,D錯誤。故選C。【12題詳解】由上題分析可知,X界面古登堡界面以上橫波可通過,是固態(tài),是地幔,A錯誤;以下橫波不能通過,可能是液態(tài)(熔融態(tài)),是地核中的外核,X界面上下地球物質不均勻,BC錯誤,D正確。故選D?!军c睛】地球內部結構自內向外分為地殼、地和地核。地殼和地慢以莫霍界面為界,地慢和地核以古登堡界面為界。地震波分為橫波和縱波,橫波傳播速度慢,只能在固體之中傳播;縱波傳播速度較快,能在固體、液態(tài)、氣體之中傳播。當地時間某年7月25日,日本櫻島火山再次爆發(fā)。受到火山灰影響,附近機場在7月25日被迫關閉。左圖為“火山景觀圖”,右圖為“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3.從火山口噴發(fā)出的熾熱巖漿一般來源于()A.①圈層B.②圈層C.③圈層D.④圈層14.火山爆發(fā)后造成當地地表溫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釋是火山爆發(fā)導致()A.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B.高緯度地區(qū)極光現象減少C.地球表面的長波輻射增強D.到達地面的短波輻射減少【答案】13.B14.D【解析】【13題詳解】巖漿一般來源于軟流層,軟流層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圖中②為地幔,①為地殼,③是外核,④是內核,故選B。14題詳解】大規(guī)模的火山爆發(fā)會噴發(fā)出大量火山灰,并不直接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且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會使得大氣逆輻射增強,會使地表溫度上升,A錯誤;極光現象與地表溫度無關,B錯誤;地表長波輻射增強,表明地表溫度升高,C錯誤;火山爆發(fā)所產生的火山灰會削弱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使到達地面的短波輻射減少,造成地表溫度下降,D正確。故選D?!军c睛】上地幔上部,存在一個軟流層,科學家認為這里是巖漿的發(fā)源地?!皥F霧”又名坨坨霧,其本質上也是霧,是受局部地區(qū)微氣候環(huán)境的影響,在大霧中數十米到上百米的局部范圍內,出現的更“濃”、能見度更低的霧。我國某省近年來由團霧引起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比例高達18%左右。下圖是滬寧高速公路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5.團霧多出現在高速公路上的主要原因是()A.汽車尾氣排放量大B.沿線工業(yè)污染嚴重C.路面晝夜溫差較大D.臨近河湖與林草地16.滬寧高速公路團霧發(fā)生頻率最高的地點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15.C16.C【解析】【15題詳解】汽車尾氣排放量大,與霧形成關系不大,A錯誤;題干是針對所有高速公路,不是所有高速公路沿線都工業(yè)污染嚴重,B錯誤;根據所學知識,高速公路由于水泥瀝青地面,由于比熱容小的原因,白天升溫快,夜晚降溫快。在夜晚,由于路面溫度低,水汽容易凝結導致團霧現象,C正確;臨近河湖與林草地是促使霧的形成,但題干中只說高速公路,并沒有指出哪一段高速,不是所有高速都臨近河湖與林草地,D錯誤。故選C。【16題詳解】團霧形成發(fā)生的前提條件是晝夜溫差大,而空氣濕度大的地區(qū)則能使團霧濃度更高、能見度更低、發(fā)生頻率更大,故分布在河湖附近、低洼地段的高速公路,區(qū)域內空氣濕度大,團霧發(fā)生頻率更大。結合選項,③位于太湖附近,水汽較其他三個地點更為豐富,因此滬寧高速公路團霧發(fā)生頻率最高的地點是③,C正確,ABD排除,故選C?!军c睛】霧的形成大多是由于局部區(qū)域近地面空氣輻射降溫而形成的濃霧,多出現在早上,早上地面輻射降溫,氣溫最低,致使水汽凝結。滬寧高速發(fā)生團霧頻率高與高速兩側湖泊和長江提供水汽有關。解答本題要注意本題問法,不是針對滬寧高速多團霧的原因,而是針對所有高速公路,是高速公路普遍現象。下圖為我國沿海某地區(qū)被風“吹彎了腰”的草叢,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7.下列能正確示意圖中風向形成原因的是()A.B.C.D.18.該地一年中盛行風向也因海陸間溫度差異發(fā)生季節(jié)變化。盛行風從陸地吹向海洋的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答案】17.B18.D【解析】【17題詳解】結合所學可知,海陸風是熱力環(huán)流的一種典型形式,其形成原因是由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白天陸地升溫快,海洋升溫慢,陸地由于溫度較高形成低壓,海洋由于溫度相對低,形成高壓,故在近地面的風是由海洋吹向陸地,形成海風,夜間則陸風,AD錯誤;圖中草叢被海風吹向陸地方向,說明此時盛行海風,B正確,C錯誤。所以選B?!?8題詳解】結合上題分析可知,若從季節(jié)的角度考慮,當風由陸地吹向海洋時,說明海洋形成的是熱低壓,陸地形成的是冷高壓,結合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特點,可判斷此時應為冬季,陸地降溫比海洋快,溫度更低,形成高壓,故D正確,B錯誤;春秋季時海陸熱力性質差異不是特別明顯,AC錯誤。所以選D。【點睛】熱力環(huán)流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huán)流。其形成過程為:受熱地區(qū)大氣膨脹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氣壓,而高空形成高氣壓;受冷地區(qū)相反,從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同一水平面上形成了氣壓差,促使大氣的水平運動形成高低空的熱力環(huán)流。雨幡洞云是一種奇特的天氣現象(圖),薄薄的云層出現一個空洞,一縷縷“云絲”似乎從洞中心部分落下,猶如“空中水母”。專家解釋,這是由于大氣層中存在低于0℃而仍然保持液態(tài)的過冷液滴,受飛機飛行產生擾動而產生云洞,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9.過冷液滴沒有凝結成冰晶的原因,可能是該區(qū)域空氣中缺少()A.水汽B.低溫環(huán)境C.凝結核D.低壓環(huán)境20.發(fā)生雨幡洞云的云層溫度較低,是由于()A.距離太陽較遠B.距離地面較遠C.距臭氧層較遠D.距電離層較遠【答案】19.C20.B【解析】【19題詳解】當溫度低到冰點之下時,若水中沒有一個結晶核來結晶,那么即使在0℃之下也不會結冰。如果這個時候放入一點晶核,那么會立即凝結。因此判斷該區(qū)域空氣中缺少凝結核,C正確。過冷液滴本身就是一種水汽的聚集,A錯誤;過冷液滴形成于溫度低于0℃的低溫環(huán)境,B錯誤;過冷液滴形成于高空,高空氣壓低,D錯誤。綜上所述,故選C?!?0題詳解】雨幡洞云現象發(fā)生于對流層,對流層的直接熱量來源是地面輻射,雨幡洞云的云層溫度較低說明距離熱量來源較遠,故判斷距離地面較遠,B正確;太陽不是對流層大氣熱量的直接熱源,A錯誤;臭氧層分布于平流層,電離層分布于高層大氣,雨幡洞云發(fā)生于對流層,CD錯誤。故選B?!军c睛】水凝固成冰的一個必要條件是:必須有凝結核。它可以是微小的冰晶,可以是水中的懸浮物,可以是器皿的壁。如果不具備這些條件,液態(tài)水可以較長時間保持在冰點以下而不結冰。如果這時突然有凝結核闖入,則結冰異常迅速。當下恰逢草莓采摘時節(jié),下圖為某網友拍攝的草莓大棚場景,可見白色塑料大棚下一粒粒紅草莓長在覆蓋黑色地膜的土地上(下左圖),讀“大氣受熱過程示意圖(下右圖)”,完成下列小題。 21.關于草莓大棚所體現的大氣受熱過程原理說法正確的是()A.增強了A輻射B.減少了B輻射損失的熱量C.增強了C輻射D.減弱了D作用22.與白色地膜相比,圖中草莓種植覆蓋黑色地膜突出作用是()A.美觀B.除草C.保濕D.保溫【答案】21.B22.B【解析】【21題詳解】結合圖文材料和所學知識,草莓大棚有一定的反射太陽輻射作用,阻擋了一定的太陽輻射進入大棚內部,所以A輻射不會被加強,A錯誤;B輻射為地面輻射,大棚能夠有效減少棚內的熱量流散到棚外,B正確;C輻射為大氣逆輻射,大棚只是減少了棚內熱量的流失,而大棚外的大氣逆輻射并沒有增強,C錯誤;D為大氣反射、散射太陽輻射,此作用不經過大棚,D錯誤,故選B?!?2題詳解】結合圖文材料和所學知識,鋪設地膜必有其一定作用,一切以經濟價值為前提,而不是為了美觀,A錯誤;黑色地膜能夠隔絕陽光,使地膜下的雜草因缺乏陽光而枯死,B正確;一般不管什么樣的地膜都擁有保溫、保濕的功能,CD錯誤;故選B。 【點睛】地面長波輻射是近地面大氣最主要、直接的熱源。下圖為我國部分區(qū)域等壓線分布形勢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3.圖中四個城市,風力最大的是()A.拉薩B.西寧C.北京D.成都24.此時,四個城市的風向表述正確的是()A.北京偏東風B.西寧偏南風C.拉薩偏南風D.成都偏西風【答案】23.A24.C【解析】【23題詳解】由圖中的等壓線分布可知,四城市中拉薩的等壓線分布最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最大,風力最大,A正確,BCD錯誤。故選A?!?4題詳解】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于等壓線且從高壓指向低壓,北半球近地面風向應在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基礎上向右偏轉。讀圖可知,北京吹偏北風,A錯誤;西寧吹偏北風,B錯誤;拉薩吹偏南風,C正確;成都吹偏東風,D錯誤。故選C?!军c睛】風力的大小通過等壓線的疏密來判斷,越密集,風力越大;反之,越小;風向的判斷,先找出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再根據地轉偏向力的偏轉確定風向。歷史上古徽州位于我國安徽省南部山區(qū),氣候濕熱,徽派建筑在布局上因地制宜,構思精巧,天井貫通院落中間,四周住房相圍,寓意為“四水歸堂”,天井使民居通風透氣,冬暖夏涼,還可以有效排泄雨水。下圖為徽派建筑實體景觀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5.下列符合天井近地面大氣環(huán)流形式的是()A.B.C.D.26.天井民居布局格局對氣候的調節(jié)作用表現在()①夏季可以有效減少太陽輻射②夜晚便于保持室內溫度③冬季可以增加室內太陽輻射④白天有利于排泄室內潮氣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25.A26.B【解析】【25題詳解】結合材料可知,天井可以通風透氣,白天民居內與室外相比,氣溫偏低,氣壓偏高,在氣壓差作用下,氣流在近地面由民居內流向室外,把民居內的熱量和濕氣排向室外,晚上氣流流向正相反,由外流進民居內,帶來外部冷空氣,起到通風透氣的作用。因此,白天天井近地面氣溫低,氣壓高,氣流外流,晚上天井近地面氣溫高,氣壓低,外部氣流流進室內。綜上所述,A正確,BCD錯誤,故選A?!?6題詳解】 徽派民居四周住房相圍,夏季可以減少太陽輻射進入室內,降低氣溫,故①正確;結合上題,在溫差作用下,白天氣流向外,利于排泄室內潮氣,故④正確;四周住房相圍,僅留天井,不利于光照進入室內,故③錯誤;夜晚室內氣溫高,外界氣溫低,氣流由室外流進室內,主要目的為通風,降溫,故②錯誤。綜上所述,①④正確,故選B?!军c睛】熱力環(huán)流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huán)流。其形成過程為:受熱地區(qū)大氣膨脹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氣壓,而高空形成高氣壓;受冷地區(qū)相反,從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氣壓差,促使大氣的水平運動,形成高低空的熱力環(huán)流。熱島強度指中心城區(qū)比郊區(qū)氣溫高的數值大小。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和擴展,天津市的熱島效應逐漸增強。下圖為天津市某年四季和全年熱島強度日變化曲線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7.關于天津熱島強度變化情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春季最弱B.冬季最弱C.日出前后最強D.白天最強28.隨著城市建設與擴展,下列哪些變化會使天津市熱島效應增強()①工業(yè)的快速發(fā)展②新能源汽車的普及③建筑物的增加④城市公園數量的增加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27.C28.B【解析】27題詳解】根據圖示可以看出,氣溫越低,熱島強度越大,因此冬季最強,夏季最弱,春秋居中;日出前后最強,午后最弱。綜上所述,C正確,ABD錯誤。故選C?!?8題詳解】 熱島強度的增強主要與熱量的排放有關,隨著人口密度增加,工業(yè)不斷發(fā)展,生產、生活排放出的廢棄熱量增多,使熱島效應增強,①正確;建筑物密度、高度的增加,對冬季風的阻擋增強,市區(qū)熱量不易散失,同時建筑物增多,硬化地面增多,建筑物外墻及地面吸收的吸收的太陽輻射多,向大氣傳遞的熱量隨之增多,使熱島效應增強,③正確;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可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使熱島效應減弱,②錯誤;城市公園數量增加可以增加植被覆蓋率,使熱島效應減弱,④錯誤。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故選B?!军c睛】城市熱島效應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發(fā)熱、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熱體及綠地減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溫化"。福壽溝位于江西贛州老城區(qū)地下,是前人利用地勢高差修建的排水系統(tǒng)。福壽溝內連水塘,外通江河,溝口裝有可自動關閉的單向水窗。下圖示意贛州古城排水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符合海綿城市理念,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9.贛州古城排水系統(tǒng)的治水智慧體現在()①利用地勢高差,加快了城內雨水外排速度②城內修建水塘,暴雨時可蓄積雨水③設計地下排水系統(tǒng),將雨水及時排入江河④修繕護城河,從源頭控制降水,減少地表徑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0.福壽溝單向水窗的作用是()A.溝內水位低于河水水位時,水窗打開,排出過量雨水B.溝內水位高于河水水位時,水窗關閉,排出過量雨水C.河水水位高于溝內水位時,水窗關閉,防止河水倒灌D.河水水位低于溝內水位時,水窗打開,防止河水倒灌【答案】29.A30.C【解析】【29題詳解】由材料可知,贛州古城排水系統(tǒng)利用地勢高差,加快城內雨水外排速度,①正確;水塘有蓄水功能,暴雨時可蓄積雨水,②正確;地下排水系統(tǒng)能將雨水及時排入江河中,減輕內澇,③正確;修繕護城河不能從源頭上控制降水,④錯誤。綜上可知,A項正確。故選A?!?0題詳解】由材料可知,福壽溝水窗可以借助水力自動開啟、關閉。河水水位高于溝內水位時,水窗借河水水力關閉,防止河水倒灌;溝內水位高于河水水位時,排水溝內的水會沖開水窗,使溝內雨水順利排入河內。綜上可知,C項正確。故選C。 【點睛】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huán)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實現雨水在城市中自由遷移。第II卷(綜合題共40分)31.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下圖是我國部分地區(qū)年太陽輻射總量分布圖。材料二:青藏高原上空的年平均對流層高度約為15km,而同緯度地區(qū)年平均對流層高度約為12km。材料三:下圖是四川盆地地形簡圖。(1)讀材料一,指出圖中年太陽輻射總量值最大的區(qū)域,依據影響太陽輻射分布的因素,判斷其形成原因。(2)比較拉薩和重慶的晝夜溫差大小,并分析其原因。 (3)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結合中國地形,分析青藏高原上空對流層高度大于同緯度地區(qū)的原因。(4)結合氣候、地形和大氣熱力環(huán)流知識,簡述重慶一帶山谷地區(qū)多夜雨的原因?!敬鸢浮浚?)青藏高原。海拔因素: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痪暥纫蛩兀壕暥任恢幂^低,太陽輻射強;天氣因素:晴天多,云量少,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2)拉薩晝夜溫差大于重慶。拉薩海拔高,大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氣的保溫作用弱;拉薩多晴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氣的保溫作用弱。(3)青藏高原年太陽輻射總量大,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多,上升氣流強勁,上升高度較大;青藏高原海拔高,上升氣流起點高,更容易達到較高處。(4)四川盆地氣候濕潤多雨;盆地地形封閉,水汽不易散失;夜晚谷地中部盛行上升氣流,水汽易凝結,成云致雨?!窘馕觥俊痉治觥勘绢}主要考查影響太陽輻射分布的因素,以及大氣受熱過程和熱力環(huán)流基礎知識?!拘?詳解】通過材料一的圖,可以看到青藏高原地區(qū)年太陽總輻射量的數值最大。影響太陽輻射分布的因素主要有緯度因素、海拔因素、天氣因素等。青藏高原緯度較低,正午太陽高度大,太陽輻射強;地勢高,大氣稀薄,晴天多,大氣透明度高,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拘?詳解】晝夜溫差大小與天氣有關。拉薩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氣稀薄,晴天多。重慶位于四川盆地邊緣,陰雨天多。大氣稀薄以及晴天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氣溫高,夜晚大氣的保溫作用弱,氣溫低,晝夜溫差大。陰雨天多,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氣溫不高,夜晚大氣的保溫作用強,氣溫不低,晝夜溫差小?!拘?詳解】對流層的厚度取決于對流運動的范圍,青藏高原年太陽輻射總量達大,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多,對流層得到的熱量多,上升氣流旺盛,上升高度大;而且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流上升的起點高,最終到達的高度也更高?!拘?詳解】從氣候角度說,四川盆地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多;從地形角度說,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失,多陰雨天氣;從大氣環(huán)流角度說,夜晚,山坡降溫快,冷氣流下沉到谷地,谷地中的氣流上升,凝結致雨?!军c睛】影響太陽輻射分布的因素主要有緯度因素、海拔因素、天氣因素等。中國年太陽輻射最豐富的地方時青藏高原,最貧瘠的地方是四川盆地。32.下圖為某地等壓線圖(單位:百帕),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1)假設本圖是近地面等壓線圖,B處吹西南風,則A點位于__________(南或北)半球。下圖中能正確表示AB高空等壓面狀況的示意圖是____________。(2)假設本圖是高空等壓線圖,B處吹正北風,則A點位于____________(南或北)半球。(3)在不考慮摩擦力和地轉偏向力的情況下,B點吹____________風。(4)B點與C點相比,風速較小的是____________,判斷依據是________?!敬鸢浮?2.①.南②.C33.北34.正西35.①.C②.C處等壓線稀疏,水平氣壓梯度力小,風力小。【解析】【分析】本題以某地等壓線圖為材料,涉及等壓面和等壓線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風向的判讀,體現了綜合思維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小問1詳解】由題中材料可知,本圖是近地面等壓線圖,B處水平氣壓梯度力由西向東,吹西南風,說明風向左偏,說明A點位于南半球;近地面和對應的高空氣壓相反,近地面的A氣壓低,B氣壓高,A對應的高空A’氣壓高,B’氣壓低,高空等壓面向B’傾斜,故圖中能正確表示AB高空等壓面狀況的示意圖是C?!拘?詳解】假設本圖是高空等壓線圖,B處吹正北風,是水平氣壓梯度力向右發(fā)生偏轉形成,故該地位于北半球。【小問3詳解】在不考慮摩擦力和地轉偏向力的情況下,風向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的的作用,垂直于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故B點吹西風。【小問4詳解】 讀圖及所學知識可知,B點與C點相比,由于C處等壓線稀疏,水平氣壓梯度力小,風力??;B處等壓線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大,風力大,風速較小的是C點。33.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海河水系的永定河、潮白河在穿過崇山峻嶺之后,流向東南,蜿蜒于平原之上。密云水庫是北京最大飲用水源供應地。白河和潮河是密云水庫兩大入庫河流,最后通過潮白河匯入渤海。下圖為我國某區(qū)域地形圖。(1)從水循環(huán)類型角度判斷,密云水庫中的水主要參與哪類循環(huán),簡述判斷依據。(2)從水循環(huán)地理意義的角度簡述潮白河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3)北京城市規(guī)劃中提高了西部、西北部的植被覆蓋率,簡述此規(guī)劃對該地水循環(huán)各環(huán)節(jié)的影響?!敬鸢浮?3.海陸間。判斷依據:密云水庫的水通過潮白河,最終匯入渤海;密云水庫降水的水汽主要來自太平洋。34.塑造地表形態(tài);為海洋輸送物質;匯集地表水,提供水資源;調節(jié)當地小氣候。35.北京西部、西北部地勢起伏較大,提高該地區(qū)的植被覆蓋率可以使植被截留的水量變大,增加地表水下滲量,增大地下徑流量,減小地表徑流量,增大植物蒸騰量?!窘馕觥俊痉治觥勘绢}以海河水系為材料,涉及水循環(huán)的環(huán)節(jié)、類型、地理意義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體現了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小問1詳解】由材料信息可知,密云水庫的水通過潮白河,最終匯入了渤海,且密云水庫流域降水中的水汽主要來自太平洋,因此可知密云水庫中的水主要參與了海陸間的水循環(huán)?!拘?詳解】 本題可以從塑造地表形態(tài)、輸送物質及提供水源等角度進行分析。潮白河塑造了流域內的地表形態(tài),河流攜帶沖刷的碎屑物,為海洋輸送了大量的物質,潮白河匯集了該流域內的地表水,為該區(qū)域提供了大量的水資源,河流對周邊氣候具有一定調節(jié)作用。【小問3詳解】結合圖中信息分析植被覆蓋率增加對水循環(huán)各環(huán)節(jié)的影響即可。北京西部、西北部地勢起伏較大,提高該地區(qū)的植被覆蓋率,樹冠茂密、根系較為發(fā)達,可以使植被截留的水量變大,增加地表水下滲量,增大地下徑流量,減小地表徑流量,減少地表徑流對坡面的沖刷,增大植物蒸騰量。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首頁
分享
客服
舉報原因
聯(lián)系方式
詳細說明
內容無法轉碼請點擊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