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廣東省梅州市2020-2021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Word版含答案》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梅州市高中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試卷歷史試題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試宣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密封線內。2.選擇題答案應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一、選擇題。本題16小題,每小題3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戰(zhàn)國時期士人“擇木而棲”的現象非常普遍。如衛(wèi)國的商鞅先后在魏國、秦國任要職;齊國的鄒衍成為燕昭王之師;吳起一生中曾在魯、魏和楚等國為官,每當遭到誣陷,便另投明主。這種現象A.強化了“家國一體”的觀念B.推動了百家爭鳴的深人開展C.促進了諸侯國之間和平交往D.反映君主專制體制弊端嚴重2.漢唐時期的家具設計注重追求雄渾壯美,而宋明時期的家具設計轉而追求靜寂典雅、精致內斂的意境之美,講究秩序穩(wěn)定公正規(guī)范,并逐步成為一種時代風尚。這一變化反映出A.理學思想影響社會文化生活B.商品經濟的繁榮和發(fā)展C.門閥士族喜好決定世風轉移D.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被摒棄3.黃宗羲認為:“秦變封建而為郡縣,以郡縣得私于我也;漢建庶孽(指諸侯王國),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鎮(zhèn)之兵,以方鎮(zhèn)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謂之法乎?”黃宗襲的觀點A.包含有樸素辯證認識B.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C.主張為天下之人立法D.表明古代沒有法律制度4.美國學者大衛(wèi)·查普曼在解讀了中國古代鉆木取火、大禹治水、懇公移山、夸父追日和后羿射日等神話故事后說:“中國人聽著這樣的神話故事長大,傳承這樣的文化遺傳基因·······這是他們屹立至今的原因”。查普曼意在強調A.很多神話故事在歷史上往往是難于考證B.道家思想有其歷史淵源C.中華文明改造自然勇于抗爭的不屈意志D.中國文化特有的延續(xù)性5.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內“世界意識”已經普遍盛行,甚至出現以“萬國”、“全球”、“世界”等說法替代“普天之下”意義上的“天下觀”,以“外國”、“異邦”等說法替代傳統(tǒng)的“四夷觀”。這一時期“世界意識”的增強A.維護了官方的正統(tǒng)意識B.豐富了“中體西用”內涵C.根源于民族危機的加深D.開啟了外交理念近代化
16.晚清以來不同時期“青年”的含義有所變化:清末時“革命青年”,五四時期是“新青年”,后來則是“進步青年”。其中,“新青年”關心個人的生活與解放,“進步青年”慢慢轉向關心整個社會的解放。發(fā)生這種轉變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B.十月革命和一戰(zhàn)的影響C.民族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D.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7.國民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分析指出:小農經濟在中國廣泛存在和發(fā)展,而且長期以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在中國的矛盾斗爭和連綿不斷的封建軍閥割據混戰(zhàn),使得紅色政權的存在獲得了縫隙,革命的發(fā)展大有回旋余地。他意在強調A.堅持武裝斗爭的重要性B.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C.依靠農民進行革命斗爭D.工農武裝割據的可行性8.據統(tǒng)計,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僅工業(yè)、運輸業(yè)和地質勘探等行業(yè)約需技術人員30萬,而當時僅有技術人員14.8萬,缺額15萬。為改變這一現狀,國家A.發(fā)展工科院校B.恢復全國高考C.普及義務教育D.開展掃盲運動9.在古希臘神話中,雖然神創(chuàng)造萬物,一切卻是為了人能在自然界存在與生活。如太陽神阿波羅每天準時出現,駕一次太陽車為人類提供光明。這體現了古希臘神話A.宗教意識淡薄B.具有人本色彩C.注重物質生活D.反對神靈崇拜10.從14世紀中葉起,歐洲經歷了一場危害慘烈的致命瘟疫黑死病。黑死病既給人們帶來恐慌,也促使人們反?。哼B上帝都不能依靠了,只能依靠人自己了,所以開始重視人自己的價值。由此可見這場災難A.沖擊教會的傳統(tǒng)觀念和權威B.人們的宗教信仰發(fā)生改變C.以理性否定一切外在的權威D.催生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11.馬丁·路德在翻譯《圣經》時,經常走街串巷聽路人發(fā)音說話,謹慎地從高地德語、低地德語和中部地區(qū)德語中選用詞匯,經他篩選、修飾和加工的德語很快流行全國,成為共同的書面語言,并至今通行于德國。這說明馬丁。路德翻譯的《圣經》A.推動德意志國家的統(tǒng)一B.促進民族意識的萌發(fā)C.不再認同基督教的權威D.踐行因信稱義的主張12.盧梭認為國家是人民通過社會契約建立的,國家的權力最終屬于人民,所以國家的行為必須符合人民的意志。這體現盧梭主張A.三權分立B.社會契約論C.自由平等D.人民主權說13.有學者研究發(fā)現:萊布尼茨于1672-1676年前后發(fā)現二進制,1701年傳教士白晉將中國的《易經》送給了萊布尼茨,萊布尼茨閱讀后發(fā)現中國古老的易經圖可以用來解釋二進制數表。由此可見A.中國古代科學成果在西方廣泛傳播B.《易經》推動了西方近代科學的產生C.文化交流與碰撞有利于產生新啟發(fā)D.傳教士在西學東漸中發(fā)揮主導作用
214.戲劇大師易卜生(1828-1906年)把戲劇當作表現當代社會生活的工具,把舞臺當作討論當代政治社會問題的講壇,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關系當作表現的主題。他的戲劇A.抒發(fā)個體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現B.體現了批判現實主義風格C.痛斥資本主義金錢至上的本質D.表現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機15.他揭開了宇宙的秘密,從此自然界就開始依靠觀察、實驗、測量及計算來認識了。此人A.建立了經典力學體系B.創(chuàng)立了相對論C.發(fā)現了電磁感應現象D.提出了量子論16.美國參戰(zhàn)后,羅斯福總統(tǒng)告誡好萊塢在拍攝每一部新的電影之前,都要遵循自我詢問:“這樣的一部電影作品能夠幫助贏得戰(zhàn)爭的勝利嗎?”二戰(zhàn)期間,好萊塢拍攝了多部鼓舞士氣和團結盟友的電影作品。這表明A.好萊塢電影促成了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B.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促成好萊塢電影的繁榮C.影視藝術能在國際舞臺上產生雙重影響D.好萊塢電影成為美國政府政治宜傳工具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17題20分,第18題20分,第19題12分,共計52分。17.(20分)中國知識界對中西方文化的認識幾經變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西法實竊取于中國,前人論之已詳。地圈之說,本乎曾子。九重之論,見于《楚辭》。凡彼所謂至精極妙者,皆如借根方之本為東來法,特翻譯算書時不肯質言之耳。近來工算之士,每據今人之密而追咎古人,見西術之精而薄視中法,不亦異乎?”——清·阮元《疇人傳》(注:疇人指古代專門執(zhí)掌天文歷算之學的人)材料二西人所言化學、光學、重學,蓋由格物而至于盡物之性也。惟古之圣人皆以人道為重,故曰圣人人倫之至也。自堯舜三代以來,吾人皆奉圣人之教以為教,專致力于人道,而于物或不屑措意焉,是以禮樂文章高出乎萬國之上,而技巧則稍遜矣?!濉び衢胁牧先袑W有中學之體用,西學有西學之體用,分之則并立,合之則兩亡。議者必欲合之而為一物,且一體而一用之,斯其文義違桀,固已名之不可言矣,烏望言之而可行乎!——嚴復《與外交報主人論教育書》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在對中西方文化的認識上,阮元和俞樾的觀點有哪些不同和相似之處。(8分)(2)根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概括嚴復的主張并說明其目的。(6分)(3)根據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中國知識界對中西方文化的態(tài)度經歷了怎樣的變化?(6分)18.(2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近代西方的人文主義通常表現為“古今之爭”,它最初表現為一種復古主義一人文主義者和宗教改革家都試圖用古代的權威來取代羅馬天主教會的權成;到了17世紀以后,隨著理性的振興和科學的崛起,它在18世紀的法國思想界表現為一種用理性來顛覆信仰
3的激進姿態(tài)。啟蒙思想家們把眼光投向了未來,明確地以一個先進的新時代來與落后的舊社會相抗衡?!幾在w林《理性與信仰在西方啟蒙運動中的張力》材料二(啟蒙運動思想家)保障人權和實行法治的主張,崇尚知識、提倡科學的態(tài)度,以及對未來理性社會的種種設想,都已超出了國界,跨越了時代,有著非常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同時,他們卓越的見解為歐美的民主進程奠定了思想基礎。——劉宗緒《世界近代史》材料三法國大革命對英國產生了深刻影響,英國各界對法國大革命的研究持續(xù)了多年。19世紀中后期,許多英國學者認為,法國大革命的暴力把一切美好的傳統(tǒng)都摧毀了,使得各種不同的利益再也無法互相調和,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與法國相比,英國則訴諸自己古老的憲政傳統(tǒng),自1688-1689年那場溫和得多的革命以來,通過和平、務實和漸進的手段取得了廣泛的公民自由,逐步地建立起了一個更民主的政治制度?!幾缘辖鹕恫酥蟮乃伎肌氛埢卮穑海?)根據材料一,概括作者關于近代西方的人文主義“古今之爭”的觀點,并結合史實對觀點進行說明。(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舉例說明啟蒙運動對歐美“民主進程”的深遠影響。(4分)(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簡要分析英國學者上述看法形成的原因。(6分)19.(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庸”觀念包含一種認識,即許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就和沒有達到這個限度一樣,這就是“過猶不及”。有些事情確實如此,但許多事情的限度是隨時代的演進而改變的。例如所謂“君臣之義”,過去認為是必須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打倒了君權,使人類歷史大大前進了一步;又如中國封建時代排斥所謂奇技淫巧,阻礙了自然科學的進展;近代西方實證科學長足進步,技術遠遠超過了前代,促進了文化的高度發(fā)展。在歷史上,在一定的范圍內,超越傳統(tǒng)的限度,往往可以實現巨大的飛躍。如果固守“過猶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進了。因此,“中庸”觀念雖然在過去曾經廣泛流傳,但是實際上不能起推動文化發(fā)展的作用。所以我認為不能把“中庸”看作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幾詮堘纺辍丁爸杏梗⒈嫖觥飞鲜鲇^點你是否贊同?請用史實闡述理由。(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梅州市高中期末考試試卷(2021.1)
4高二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題號12345678答案BACCCDDA題號910111213141516答案BABDCBAD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17題20分,第18題20分,第19題12分,共52分。17.(1)差異:阮元認為西方科技多數是來源于中國,不應輕視中國科技文化,俞樾認為在科技方面西方先進,而思想文化方面(禮樂文章)中國較好。(4分)相似:都認為中國文化比西方存在優(yōu)越性或部分優(yōu)越性;仍有“天朝上國”的觀念。(4分)(2)主張:體用不分,中西方學說有各自的“體”和“用”,“體”和“用”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也不可隨意分割。(4分)目的:完整地引進西方學說,宣傳推新變法主張。(2分)(3)變化:從認為中學優(yōu)越于西學,到認識到西學在科技方面優(yōu)越于中學,再到認識到中西學說有各自的體系并要完整地學習西方的科技和制度。(4分)18.(1)觀點:17世紀前人文主義表現為一種復古主義;17世紀以后理性主義顛覆宗教信仰的傾向,關注未來。(4分)說明:文藝復興借助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宣揚新興資產階級價值觀;宗教改革借助上帝和圣經的權威否定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3分)
5啟蒙思想強調理性,質疑權威,沖擊天主教會的統(tǒng)治,提出天賦人權、主權在民、社會契約等進步觀念,構建新時代的理性王國。(3分)(2)影響(舉例):推動了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fā),如美國獨立戰(zhàn)爭、法國大革命;為近代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如美國1787年憲法。(4分,其他符合題意的例子亦可得分)(3)分析:法國革命推翻君主專制,但共和制和君主制反復斗爭造成法國社會動蕩。(2分)英國認同本國的憲政制度,繼承和發(fā)展其憲政傳統(tǒng),以和平漸進的改良建立民主制度;光榮革命實現了政權的和平轉移,《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1832年議會改革以和平方式完善了民主制度。(4分)19.示例一:贊同。(2分)理由:堅持中庸之道而缺乏變通就相當于偏執(zhí),因為事物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評判“過”與“不過”的標準也是在變化的,時代變化了而標準不變,就不能適應發(fā)展的需要。明中后期思想家李贄“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袁世凱的復辟帝制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已深入人心而宣告失?。蛔匀豢茖W先驅哥白尼用“日心說”否定了托勒密的“地心說”;伽利略著名的比薩斜塔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有關物體運動的學說;量子論和相對論則修正了牛頓的經典力學體系;等等。(8分)因此,不能把中庸之道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2分)示例二:反對。(2分)理由: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傳統(tǒng)儒家修行的法寶。中庸之道是一種客觀,是一種合理和諧,更是一種境界?!八磮?zhí)其兩端而用其中于民”;漢朝選擇昭君出塞而不是大軍西征,是中庸之道;抗戰(zhàn)時期中共在根據地實行“雙交雙減”政策而不是直接沒收地主土地,是中庸之道;周恩來汲取中庸之道精髓,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的外交思想,將中庸之道的和合精神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到外交實踐中,創(chuàng)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外交風格,現在實行國有企業(yè)和私營企業(yè)共存發(fā)展,更是中庸之道;等等。做事不走極端,著力維護集體利益,求大同存小異,保持人際關系和諧,是中國人普遍的行為準則。(8分)
6因此,中庸之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