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新城道中修改2》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新城道中蘇軾學(xué)習(xí)目標1、了解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2、通過誦讀體會作者所用表達手法的妙處3、培養(yǎng)自己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情懷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文學(xué)家、詞人、詩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一頁跳躍著的詩行那樣把人帶往遠方蘇軾的詞,不論內(nèi)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有時放筆直書,便成為“曲子中縛不住”的“句讀不葺之詩”;有些從內(nèi)容看也頗為平凡。正如泥沙俱下的長江大河
2、,不是一道清澈流水。但正因如此,才能顯出江河的宏大氣勢。人們可以如此這般地挑剔它,卻總是無法否定它。他一下筆就高視闊步,氣勢沈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細想萬千年來,歷史上出現(xiàn)過多少英雄人物,他們何嘗不煌赫一時,儼然是時代的驕子。誰不贊嘆他們的豪杰風(fēng)流,誰不仰望他們的姿容風(fēng)采!然而,“長江后浪推前浪”,隨著時光的不斷流逝,隨著新陳代謝的客觀規(guī)律,如今回頭一看,那些“風(fēng)流人物”當年的業(yè)績,好象給長江浪花不斷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終于,變成歷史的陳跡了。寫作背景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的春天,詩人在杭州通
3、判任上出巡所領(lǐng)各屬縣。新城在杭州西南,為杭州屬縣(今浙江富陽縣新登鎮(zhèn))。作者自富陽赴新城途中,飽覽了秀麗明媚的春光,見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寫下了這兩首詩,抒寫自己的途中見聞。善于傾聽汲取優(yōu)點自讀課文,讀準字音絮帽(xù)銅鉦(zhēng)籬笆(líba)西崦(yān)餉(xiǎng)春耕有請一位同學(xué)有感情地朗讀輕聲重音,突出關(guān)鍵東風(fēng)/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西崦人家/應(yīng)/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讀之則喜,讀之則悲你讀出了作者怎樣
4、的感情?不知古人為我,我為古人,但覺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愉悅、熱愛自然之情試著翻譯詩詞東風(fēng)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斷了檐間連日不斷的積雨聲。嶺上浮著的晴云似披著絲棉帽,樹頭升起的初日象掛著銅鉦。矮矮竹籬旁野桃花點頭含笑,清清的沙溪邊柳條輕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帶的人家應(yīng)最樂,煮葵燒筍吃了好鬧春耕。想象“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的畫面,試著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默讀細讀,思考領(lǐng)悟第二、第三兩聯(lián)寫景各用了什么手法?寫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第二聯(lián),比喻,把晴空中的大朵白云比作山嶺的帽子,把掛在枝
5、頭初生的太陽比作銅鉦.(鉦:古代行軍時用的一種樂器.)第三聯(lián):擬人,寫了四樣景物,別致中自有風(fēng)情.竹籬邊野生桃花笑意正濃,清水旁,楊柳舞動腰枝賞讀討論,熟讀成誦分享你最喜歡這首詩中的一聯(lián),有感情地朗讀,并試著賞析。此詩描寫作者出巡時途中所見的美麗景色,愉快地贊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勞動生活。綿綿春雨多日不停,詩人有事需要進山,只好準備冒雨去了。不料天快亮的時候,房檐下滴滴答答地雨聲忽然止住了,天放晴了。詩人興奮之極,心想,這是東風(fēng)知道我有進山的打算,特意把陰云吹散了吧。雨后的早晨,山中景色煥然一新。一座座峰巒眉清目秀,頭上頂
6、著潔白的云朵,宛如戴上輕軟的絲綿帽子,怪舒適的;太陽剛剛升起,掛在高高的樹梢,好像一面黃橙橙的銅鑼,敲一下就會發(fā)出當當?shù)捻懧?。詩人一路前行,路旁景色使人目不暇接。你看,矮矮的竹籬后面,盛開的山桃花探頭探腦,紅撲撲的臉兒滿含笑意;清清的沙溪邊上,柳樹擺著輕盈的枝條,自由處在的翩翩起舞。一花一木都是這樣春意盎然,這樣殷勤好客啊。詩人正為滿山花木左顧右盼,忽見西面山間幾縷炊煙裊裊上升,那里的農(nóng)婦,有的正在燒飯做菜,有的已經(jīng)提著飯籃走下山來。山下平原上,早有人吆喝著牛兒,趁雨過天晴,忙著春耕了。這樣優(yōu)美的山野風(fēng)光,這樣無憂無慮的
7、勞動生活,世間最快樂的,恐怕無過于此了!詩人這個想法并不合乎那個時代的社會實際,但從中可以領(lǐng)會,他在這次山行中確實感受到了極大的樂趣。知識擴展新城道中其二身世悠悠我此行,溪邊委轡聽溪聲。散材畏見搜林斧,疲馬思聞卷旆鉦。細雨足時茶戶喜,亂山深處長官清。人間岐路知多少,試向桑田問耦耕。謝謝同學(xué)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