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2014年勐捧中學第一輪語文模擬考試》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密封線學校班級姓名學號密封線內不得答題2014年勐捧中學第一輪模擬試卷語文一、語文積累與運用(本大題含1-6小題,其中1-5小題每小題2分,第6小題6分,共16分)1、下列字形和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A.模樣(mú)溺愛(nì)漢馬功勞笑容可掬B.膽怯(qiè)饋贈(kuì)首屈一指義憤填膺C.教誨(huǐ)蘊蓄(xù)與日俱增濫竽充數(shù)D.軒榭(xuān)潛力(qiǎn)遲疑不決嶄露頭腳2、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句是()A.對于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難的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極大關注。B.讓孩子遠離
2、網(wǎng)吧,健康成長,這是許多家長的心愿。C.勐捧中學第十二屆冬季田徑運動會上,李某囊括并包攬了三個項目的破紀錄獎。D.“陽光體育活動”要求學生每天參加戶外體育鍛煉的時間不少于一小時,這對青少年來說,無疑不是個好消息。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A.夏天是香格里拉最美的季節(jié),每到此時,游客絡繹不絕,流連忘返。B.做學問是一項艱辛的勞動,應踏踏實實,不能好高騖遠。C.現(xiàn)代社會競爭激烈,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很多人魂牽夢縈的事。D.西雙版納以民俗獨特、風景秀麗、動植物種類繁多而聞名遇邇。4
3、、下列句子排列順序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ǎ僖环矫妫詩蕵窞槁毮艿拇蟊娢幕玫脚畈l(fā)展的機會。②與此同時,文化領域卻有全然不同的景觀。③問題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④九十年代的中國,商品大潮洶涌而起,給社會經(jīng)濟生活帶來無限生機。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則陷入舉步維艱的境地。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A.⑥⑤①②③④ B.④③⑤①②⑥C.③①⑤④②⑥ D.④②①⑤③⑥5、下列關于文學名著和文學常識,表述錯誤的一項是()A.《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從記憶中抄出來”的散文集,充滿著他對
4、往事的溫馨回憶與對時弊的理性批判。B.《三國演義》中“身在曹營心在漢”“千里走單騎”的關羽,是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忠義精神的代表人物。C.英國大作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通過格列佛和“星期五”在海上諸島的經(jīng)歷,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個怪異的世界。D.《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蒹葭》和《關雎》就選自其中。6、根據(jù)提示填空。(①~題必做,⑤兩題任選一題作答,每空1分,共6分。(1)天街小雨潤如酥,。(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2)大漠孤煙直,____________。(王維《使至塞上》)(
5、3)幾處早鶯爭暖樹,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錢塘湖春行》)(4)__________________,風正一帆懸。(王灣《次北固山下》)(5)在《論語》中闡述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為實事求是,不能不懂裝懂的句子是:、、。(6)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通訊一度中斷,在外工作的人們憂心如焚,多想早日回到故鄉(xiāng),與家人團聚。這讓我們想起了李商隱《夜雨寄北》中的名句:“,。”二、口語交際與語文綜合運用(本大題含7~8小題,每題3分,共6分)7、針對校園里的“追星族”,同學們爭論開了。下面
6、是兩位同學的爭論,如果你在其中,你應該怎樣表明自己的觀點呢?甲說:現(xiàn)在有的同學整天追隨者一些所謂的青春偶像。減肥啦、染發(fā)啦……什么都學,就是沒了自己的個性。中學生充當“追星族”,對成長沒什么好處。乙說:充當“追星族”。沒什么好的。我自己就是“追星族”。追星,其實是對美好事物的一種追求,缺乏追星的經(jīng)歷對成長是一種遺憾。你說:。8、下面這幅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標志圖,說說這幅畫所蘊含的意思。答:。三、閱讀(本大題含9-23小題,共38分)(一)(5分)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完成9~10小題。9、詩人用一“
7、燃”字,寫出了山花怎樣的特點?(2分)答:。10、最后兩句詩人寫自己漂泊在外,歸期遙望,表達了他怎樣的情感?(3分)答:。(二)(12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小題?!遏~我所欲也》good,noloosening.6.5.2DCSsidewiringtocompletetheenclosureandtheothersideafterthewiringiscompleted,DCSwithintheenclosurewhenthepowermoduleshouldbeloosenedort
8、hepowergoesout.6.6lowvoltagecableterminalmaking6.6.1first語文試卷(第5頁,共8頁)語文試卷(第6頁,共8頁)密封線學校班級姓名學號密封線內不得答題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