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中國文學 第次課程作業(yè) 作業(yè)答案》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中國文學4》第2次課程作業(yè)(中編)作業(yè)答案第13-14講1978-1989年間文學的社會文化背景一、填空題1、第四次文代會于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在北京召開。大會全面總結了建國30年文藝戰(zhàn)線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標志著新時期文學的開啟。2、所謂“兩為”方向,即“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取代了十七年時期的“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口號,是新時期文藝撥亂反正的綱領性口號。3、“反思文學”是繼“傷痕文學”之后在新時期出現的第二個文學思潮,代表性作品如茹志娟的《剪輯錯了的故事》、張一弓的《犯人李銅鐘的故事》、高曉聲的《李順大造
2、屋》等。4、以1985年前后為界,80年代文學可以區(qū)分為兩個階段。在創(chuàng)作成果上昭示了發(fā)生于這一年的兩個重要的文學潮流。一是所謂文學的“尋根”和由此產生的“尋根文學”。另一是“現代派”的文學潮流。5、80年代中期被指認為“現代派”文學的,有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藍天綠?!?,徐星的《無主題變奏》,殘雪、陳村、韓少功的一些小說。6、“反思文學”是繼“傷痕文學”之后在新時期出現的第二個文學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輯錯了的故事》、張一弓的《犯人李銅鐘的故事》、高曉聲的《李順大造屋》等。7、隨著“反思文學”的深入出現了新的變化,很多
3、作家不久就開始轉到對“人”本身,對人性、人的價值、人的生命力量等更深刻的問題的思考。代表作品如張弦的《被愛情遺忘的角落》、路遙的《人生》,以及張潔的《愛,是不能忘記的》等。8、在80年代,“知青文學”成為描述一種突出文學現象的概念。在維護一代人的“青春年華”和獻身精神的價值上,梁曉聲的創(chuàng)作是有代表性的,其代表作品有《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雨》、《雪城》等小說。9、長篇小說《金牧場》的作者是張承志,他的小說以一種獨白的方式表達著他的精神哲學,顯示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獨創(chuàng)性魅力。10、張承志除了《金牧場》、《北方的河》、《黑駿馬》等
4、小說外,另有散文集《荒蕪英雄路》、《清潔的精神》。11、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連在了一起,他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的散文《我與地壇》鼓勵了無數的人。12、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的作者是史鐵生。13、1979年,蔣子龍的中篇小說《喬廠長上任記》被公認為“改革文學”的開篇之作。14、農村改革小說的代表作有:高曉聲的“陳奐生系列”、何士光的短篇小說《鄉(xiāng)場上》、張一弓的短篇小說《黑娃照像》等。15、進入80年代中期,文壇出現“尋根文學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除了阿城、韓少功的小說外,另有賈平
5、凹的“商州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等。16、80年代中期出現了一批借鑒西方現代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的文學創(chuàng)作,代表性作家作品有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徐星的《無主題變奏》、魏明倫的《潘金蓮》等。17、先鋒小說家都很重視小說的語言,但在語言實驗上走得最極端的是孫甘露的《信使之函》、《訪問夢境》、《我是少年酒壇子》等作品。18、與馬原相比,莫言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小說形成了個人化的神話世界與語象世界,這在他的中篇小說如《筑路》、《白狗秋千架》、《爆炸》、《球狀閃電》等小說中表現尤為明顯。19、殘雪的《山上的小屋》等小說則以一種丑惡意象的堆積
6、凸現外在世界對人的壓迫,以及人自身的丑陋與無望,把一種個人化的感覺上升到對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寓言的層次。20、格非的小說也致力于敘事迷宮的構建,但他的方式與馬原不同,他主要以人物內在意識的無序性構筑出一團線圈式的迷宮──其中有纏繞、有沖撞、也有意識的彌散與短路,例如他的小說《褐色鳥群》、《迷舟》。21、余華的小說發(fā)展了殘雪的對人的存在的探索,他的小說以一種冷靜的筆調描寫死亡、血腥與暴力,并在此基礎上揭示人性的殘酷與存在的荒謬。他在《四月三日事件》、《河邊的錯誤》、《現實一種》等作品中,細致地描寫人與人之間的殘殺。22、1989年3月,《鐘山
7、》雜志推出了“新寫實小說大聯(lián)展”專刊,從而使一些早已在默默創(chuàng)作的年青作家被推到了眾人矚目的前臺,“新寫實”從此成為眾多理論者經常提及的一個名詞。23、“新寫實”又稱“新寫實主義”,80年代末出現的文學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池莉《煩惱人生》、方方《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劉震云《一地雞毛》等。14二、名詞解釋1、“三只報春的燕子”“三只報春的燕子”指的是最早展露新時期文藝復蘇跡象的三篇作品:白樺的劇本《曙光》、劉心武的短篇小說《班主任》、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這些作品提示了文學“解凍”的一些重要特征,預示了新時期文學“轉變”的發(fā)
8、生。2、第四次文代會第四次文代會于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在北京召開;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召開的這次大會,全面總結了建國30年文藝戰(zhàn)線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明確了新的歷史時期文藝要為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