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英語歧義的語用研究英語論文》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本科生畢業(yè)論文冊學院XXX學院專業(yè)英語翻譯班級XXXXX機器翻譯班學生XXX指導教師XXXXXXX大學本科畢業(yè)論文(設計)任務書編號:論文(設計)題目:英語歧義的語用研究學院:XXX學院專業(yè):英語翻譯班級:XXXX機器翻譯班學生姓名:XXX學號:XXXXX指導教師:XXX職稱:副教授1、論文(設計)研究目標及主要任務本論文的研究目標是從語用學的角度探討英語歧義的形成原因及其在交際中的應用。其主要任務是通過分析英語歧義的形成原因指導其在交際中的運用。2、論文(設計)的主要內容本論文分為三章,第一章從合作原則和會話準則的角度分析英語歧義的產生原因,第二章從言語行為理論的角度分
2、析英語歧義的產生原因,最后一章討論了英語歧義的應用。3、論文(設計)的基礎條件及研究路線本論文的基礎條件是不同的語言學家對語用歧義的研究結果。研究路線是對英語歧義的產生原因從不同的因素角度進行詳細的闡述,并將其分別應用在日常生活交際中。4、主要參考文獻Hu,Zhuanglin.2006.Linguistics:ACourseBook(3rdedition).Beijing:PekingUniversityPress.J.L.Austin.HowtoDoThingswithWords.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
3、ss,2002.Leech,G.1983.PrinciplesofPragmatics.NewYork:LongmanInc.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上海:上海外語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邱述德,《英語歧義》.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5、計劃進度階段起止日期1確定初步論文題目3月16日前2與導師見面,確定大致范圍,填開題報告和任務書,導師簽字3月16日-3月23日3提交論文提綱3月23日-3月30日4交初稿和文獻綜述3月30日-4月20日5交終稿和評議書5月8號前指導教師: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年月日注:一式三份,學院(系)、指導教師、學生各一份XXXX大學本科生畢
4、業(yè)論文(設計)開題報告書XXX學院英語機器翻譯專業(yè)XXX屆學生姓名XXX論文(設計)題目英語歧義的語用研究指導教師XXX專業(yè)職稱XXX所屬教研室英語基礎教研室研究方向語言學課題論證:從合作原則和會話準則,以及言語行為理論兩方面論證英語語用歧義的形成原因及其在交際中的應用。方案設計:第一章從合作原則和會話準則的角度分析英語歧義的產生原因,第二章從言語行為理論的角度分析英語歧義的產生原因,第三章探討英語歧義的應用。進度計劃:3月16日前確定初步論文題目3月23日前寫開題報告、任務書3月30日前提交論文提綱4月20日前提交初稿和文獻綜述5月8日前提交終稿和評議書指導教師意見:指
5、導教師簽名:年月日教研室意見:教研室主任簽名:年月日XXXX大學本科生畢業(yè)論文(設計)評議書姓名XXX學院XXX專業(yè)年級(班)XXX學院機器翻譯英語機器翻譯班論文題目英語歧義的語用研究完成時間2013/5/8論文內容摘要歧義是語言使用中經常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包括語音歧義,詞匯歧義,語法歧義等。近年來,對歧義的研究不斷深入,除了語言平面的靜態(tài)研究,也開始了對歧義的動態(tài)研究,即在語用學范圍內對歧義進行研究。語用歧義指說話人在特定語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確定的、模糊的或間接的話語向聽話人同時表達數種言外行為或言外之力的現(xiàn)象。目前,此類研究仍需進一步深入,本文主要從語用學的角度運用合作原則
6、、會話準則和言語行為理論對歧義現(xiàn)象加以分析,對語用歧義的產生原因進行了歸納。語用歧義通常會給交流帶來不便,但如果使用得當,巧妙利用語用歧義,則可以在交際中發(fā)揮奇特的作用,例如表達言外之意,產生幽默效果,避免沖突等。本文將原理和大量例句相結合,從語用學的角度對歧義的產生原因及其應用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指導教師評語年月日指導教師職稱初評成績答辯小組姓名職稱教研室組長成員答辯記錄:記錄人簽字:年月日答辯小組意見:組長簽字:年月日學院意見:評定成績:簽章年月日XXXX大學本科生畢業(yè)論文(設計)文獻綜述LiteratureReviewThestudyofpragmaticambigu
7、ityhasalonghistory.Ambiguityisaphenomenonthatoftenappearsinlanguageuse.Ambiguityincludesphonologicalambiguity,lexicalambiguity,andgrammaticalambiguity.Inrecentyears,theresearchofambiguitygoesdeeperanddeeper,besidesthestaticstudyinlinguisticlevel,thedynamicstudyhasal